写在前面的话
在印象中,《海上钢琴师》是一部经典的著作,电影也值得一看。但是否喜欢一部电影,我可能会被名字和某些评论左右。
钢琴师,三个字,有着艺术元素的作品,好像与自己的兴趣不大相符,所以这么多年,我始终没读过书,也没看过电影。
今天,看之前,我浏览了豆瓣的短评,映入眼帘的评论大概就是,这部片子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好,并没有人们推荐的那么有思想,并没有传达出中心思想...诸如此类。
听着影片中传来的背景音乐,被乐器店老板和Max的对话吸引,特别是Max的眼神,总觉得那是一双有故事的眼睛,随着剧情发展,其实并没有太多悬念的东西,或许是年龄渐长,能从1900的性格中判断出,他,终其一生不可能下船。
只是,在看的过程中,我get到影片中几个元素,随手记录下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1、一个人的孤独,一群人的狂欢
在弗吉尼亚号上,他为无数的人演奏不一样的音乐,带给大家无尽的欢乐,他赢得了尊重、掌声和崇拜,但每次有人高呼 America的时候,所有人很快又弃他而去。
有一个镜头,当人们前一秒还沉浸在音乐中,后一秒纷纷背他而去时,1900眼神中,我清晰的看到了:孤独和落寞。或许,他也希望有个人能够与他说说话,于是,他在某个夜晚,宣泄了情绪,使劲将客人仍在甲板上的空瓶子踢进大海,然后拨通了一个single women 的电话。
当一个人,随便拨通陌生人的电话,不在乎聊天内容,哪怕只是随便瞎扯时,必然是孤独到了极点,然后被人骂作骚扰电话时,有点可怜,又有点心疼。
这一刻,我想他内心里,一定落寞之极。
2、爱在心头口难开,卑微到尘埃里
那个女孩的出现,也是故事发展的一个转折,如果不是她的出现,或许,他的音乐就是对各种不同阶层、不同人物的刻画,然而,玻璃门外那个女孩与他的对视,让他奏出令人痴迷的乐章,Max取名为[Sweet Nineteen]。
可他,终究还是活在88键的世界里,无数次努力的尝试,都未能送出small token 。就如同画面呈现的那样,最美的样子是玻璃窗外的你,而我只能透过玻璃远远凝视,直到消失在我的世界中。
那场雨,淋湿的不仅是手中包着唱片的牛皮纸,更是一群人狂欢后孤独的内心。
终于,鼓起勇气走向她,却只能简单寒暄互道珍重,任由她消失在茫茫人海。欣喜、落寞、紧张、无助,然后再见。
3、未知的世界,几分向往,几分恐惧
除了孤独和卑微,我看到了1900的懦弱。对于爱情的懦弱,对于登陆的懦弱,这是藏在他内心深处对于未知世界的恐惧。
最后,Max找到了他,他们之间的对话,把这部影片的悲情元素加深了,把主人公命运的悲剧色彩诠释的淋漓尽致。
城市那么大,尽头在哪里?太多的选择,太复杂的判断,难道你不怕崩溃吗?陆地,太大了,它就像一艘更大的船,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找不到尽头的世界里生活。
就像,第一次Max劝他下去看看,跟他说,哪怕只是一次,你为什么不愿意尝试呢?
1900说,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陆地上的人大概都把时间花在问为什么上面了……
对于未知世界的渴望、尝试和探索曾在他内心深处萌芽过,那一次,无论是为了昔日的女孩也好,为了去看世界的尽头也罢,他走下甲板,但丢出帽子的那一刻,他还是退缩了,自己无法把握的世界里,哪怕再好,也不值得尝试,而在88个键盘的世界里,他就是the best。
或许,他的内心生而孤独,人格便更加自我,他会不跟随乐队的节奏自己肆意发挥,他会对规则说一句funk,天才的人生注定非同寻常,别人眼中的一切美好,在他眼中只是经过。让他安然和满足的就是弗吉尼亚号上88个键盘的音乐世界,其余的,与他何干。
后记
看到1900的懦弱和恐惧,我不禁联想到当下。
未来,我们更多充满的是希望,毕竟大多数人的人生还是寻常的轨迹。
魔都,这座神奇的城市,很多人来了,就不想走。曾被问过很多次,为什么会留下来,我也答不上来。
人总有惰性,习惯并沉醉于自己现有的世界。或许是恐惧而不敢改变,或许是无助而无力改变。人心,总是向好的方向,如果可以,我相信,更多人还是会去改变期待更好。
很多人劝我,在这里,生活得如此苟且,为何不选择在家乡过舒适惬意的生活呢。
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并不是说,我不惧未来,只是迈出了这一步,就不想回头,远方依然很远,数不清的街巷,有着无助时的彷徨,有着看不到未来的担忧。看不到的尽头有太复杂的东西,但我依然想看看,哪怕只能看看。
我们往往难以走出自己舒适区,害怕失败也是人之常情,但,总要拥有一颗不惧未知的心,才能有勇气去尝试;每一次逼自己走出舒适区,会有疼痛,但,痛过,若能破茧,必将新添双翼,飞得更远。
看完后,我也才明白,或许一部好的片子并不在于,一定有一个固定的中心思想,它里面包含了很多的元素,不同的人,对不同的元素,有不同的侧重和理解。我只说自己看到的,看不到的世界里,我也没有方向,慢慢再上岸。
The end
(20170121,卓木雍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