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和《楚辞》中神话故事的关系(三)

巫在古代社会掌持着祭祀、占卜、降神等重要的活动,沟通人神两界,是人神两界之间的媒介。

想要上通神界,下达民意,沟通两界,就必须需要“天梯”,而在古代社会中有一种普遍的认知,即天地相隔不远,可以从人间通往天界。

在《山海经》和《楚辞》中多次提到的神山——昆仑,就是通往天界的一个重要渠道。

《山海经》中描述昆仑的片段错综复杂,前后说法不一,《海内西经》中“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大荒西经》中“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昆仑山“在《山海经》中是一个有特殊地位的神话中心,也是一个民族的宗教的中心,在宗教史上有它永恒的价值”。

在《离骚》中,主人公两次神游都与昆仑有关,都经过昆仑,“朝发轫于昆仑兮,夕余至乎县圃”,“邅吾道夫昆仑兮,路脩远以周流”。昆仑是现实和神话的分界,登上昆仑可以享受长生不老,而人间的百姓必须经历生老病死,在《离骚》中就体现了现实社会和神话世界的巨大差异。《离骚》给予昆仑美好的意义,脱离残酷的现实,与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相关,现实浑浊不堪,作者创造昆仑仙境,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物质上的长久,更是追求精神世界的长生。

从以上巫术活动、巫术器具和巫术能力等各方面中,可以看出巫术文化已经渗透于原始时代其中,而身处在这个大环境的《山海经》和《楚辞》更是深受巫术文化的影响,故在其内容中多次体现这一文化。

同时由于这一共同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山海经》和《楚辞》在关于神话描写的内容上相似度极高,并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佐证。

《山海经》和《楚辞》产生的年代相近,但《山海经》在汉代才开始被正式收录编写,在编写的过程中可以就已经加入原先没有的新的元素,例如《楚辞》中的神话观点,在原始的神话材料上增添色彩。

同样,“楚文化的形成,是在楚国形成了强大的国家之后,主要吸收了中原周文化,于春秋中期以后逐步形成的”。

也就是说,楚文化的文化源泉之一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中华夏周文化。《山海经》中的鲧禹治水也与夏周文化息息相关。

这意味着《山海经》和《楚辞》可能拥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这种共同的文化渊源就可能导致两者神话内容的相近相融、相互借鉴,但又由于两者都是多种文化影响的结果,所以《山海经》和《楚辞》神话内容会拥有各自具有特色的特征,体现不同时代对其的影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