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信理,规避罪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读完这本书我的想感觉是两个字:激动。很高兴终于看到了我感兴趣的类型:对人的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的书籍。虽然看的过程中有些思想不理解,也不知道自己理解的是否正确,但就我个人所想的一些心理变化而言,我深受震撼。
本书故事线一点不复杂,讲述的是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在自己的“两类人理论”思想下杀死房东和她妹妹,而后人性中的道德善点却一直让他的内心陷入斗争,精神几乎崩溃,丧失与人产生联系的兴趣。而他还一面与警官侦察员斗争,做心理搏弃。在长期的内心惩罚与女主人公索尼娅善良而坚定的陪伴下,他终于选择自首,以九年劳役之苦来解脱灵魂的炼狱。
《罪与罚》最吸引我的点在于书中人物鲜明,思想各有一套,体现了人性的复杂与深刻。如主人公罗佳,他是一个内心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人。现实社会对底层知识青年的压迫,让他产生了无人道的“两类人理论”,它冷酷凶狠,但当他真的去践行自己的想法时,内心人性的善与道德却又让他痛苦不堪。
村上春树说:“陀思妥耶夫斯基以爱心刻画被上帝抛弃的人,在创造上帝的人被上帝所抛弃,这种最凄惨的自相矛盾之中,他发现了人本身的尊贵。”罗佳在杀人后,他变得暴戾、疯狂,冷漠,时而麻木,时常将那抹冷笑挂在唇角。但他其实内心痛苦、煎熬、恐惧孤独而又渴望救赎,在勉力挣扎着去维护他岌岌可危的信仰。在他与索尼娅谈话时不断提醒她上帝根本无能,索尼娅的善良终将无法改变他们凄惨的命运。他嘲讽索尼娅既使内心圣洁又如何,这污浊的世间同样卑劣不堪。他这其实是在濒临崩溃、伪装的倔强求助,因为他知道,他的信念崩塌了。他说他的房东是“蚤子”,按他的理念来说,他自己就应该是“有杀人权的人”。
但其实他内心却也是觉得自己是卑微而有罪的,因为在侦察员劝勉他去自首可以减刑时,他漠不关心,独自一笑,说“我不值得也不需要”。在后来他爱上索尼娅时,他甚至希望索尼娅不要给他那么多善意,因为他依旧会凶她,对她发脾气,可当索尼娅真的没来看他时,他的内心却无比思念着索尼娅。
这一切矛盾和伪装都源于罗佳自己卑微的爱。即使自己满目疮痍,对爱人的救赎也要强装着漠不关心,这份傲慢是多么可怜又可敬。在这里索尼娅是一个纯善的代表,她永远忠于上帝,罗佳的病态理念则是当时时代化的产物,但是事实就是只要罗佳内心还有善,那病态理念就是立不住脚根。
正如警官波尔菲里知道他是罪犯后却并不怕他逃,他问道:“那你怀着什么信念逃跑呢?
是的,罗佳的信念已经崩塌,他无法消除内心的善。在索尼娅看来,上帝就代表着善与光明,而既便现实让她活得筋疲力尽,也不能让她放弃对善的追求和光明的向往。
一书读罢,合上书页,我思考着,人活着也是因为某种信念吗?我又将于何处寻找我所渴望的真理与信念呢?“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掉陷渠沟。”这或许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罪与罚》中这南柯一梦的伏笔吧。
——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