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正月十六,晴
住老家,倪先生晨跑的方向没有固定。高铁南站运行前,他常去那里拍照记录,通车后,就不去了。但他的关注点无处不在,比如与高铁南站有联系的正在建设中的另一条高铁线路,钉子户又少了一家……每次出门,两个地方必去:公公住处和菜市场。
我的关注点在家里,在院子里。腊梅花依然开着,但香气明显减弱;茶花含苞待放,目前还看不出“光荣花”的模样。
上午把新钢村的稿子修改润色,然后发给村书记,对方很满意,表示“写得真好,非常感谢!”听到这样的回复,我也很满意,赶紧交上去,完成任务。
外面阳光正好,回家午睡的倪先生醒来就说要去“小旅游”,那就带上父母。2点钟,父亲应该午睡醒来了吧?电话过去,果然刚刚起床,恰好妹妹夫妻俩也刚刚到娘家,那么一起去?妹夫厂里有事,没空。
妹妹跟我们一起去,刚好一车人。邻居阿姨羡慕地看着,直到汽车驶离。母亲说,她也想跟我出门看看,有机会带上她。
第一站是高铁南站。
家乡通高铁,是当地百姓梦寐以求的大事。父亲虽然第一次到南站,但他天天看报看电视,了解得比我们还多,实地察看与想象中对号:这里就是什么什么,那边通往哪里……惊奇、惊喜,不时在他脸上转换。
我对父母说,过些天我们乘高铁去上海。
第二站是水乡方厅。
汽车驶上318国道,根据导航,停在江苏与上海的交界处。这是长三角一体化江浙沪皖共同打造的跨太浦河的一项重大工程。正方形的四个角代表四个省份,建成后,游客可以走上回廊,兜一圈……方厅正在建设中,工地不让外人进入。
去附近的水乡客厅吧!三年前,江浙沪一群文友应邀去水乡客厅参观,留下深刻印象。今天,我们临时出游,没有预约,也进不去,被执勤人员拦在外面。
期待水乡方厅的建设项目尽快竣工,对游客开放。
第三站是年前刚刚通车的太浦河东大桥。
这座大桥的南端通往浙江嘉善,方便两省居民交往,也缓解了汾湖人特别是芦墟浦南到浦北的交通压力。(老太浦河大桥经常堵车)
第三站:芦墟老街
太浦河东大桥下来,进芦墟古镇。父亲嚷着要回家煮饭。不,我们上饭店。
记得古镇有家“大庆楼”,本地菜,老牌子,口碑不错。结果,关门歇业,门口贴着:厨师不在,18日开业。今天才13日,还有5天呢!
问当地居民,得知“三姐家常菜”也是本地人开的,口味很好。找去,就在街道路边。订桌,点好菜,通知弟弟弟媳和荣字阿姨下班后过来,今晚小聚。
离晚餐还早,陪父母去老街走走。芦墟老街有父母的回忆,走走停停,总有一些场景在时光的记忆里重现。
看到“姐妹馄饨店”,我和妹妹感慨万千。10多年前,我和妹妹陪爷爷奶奶到芦墟老街,人民桥上,老两口手拉手;馄饨店里,老两口面对面落座……现在,姐妹俩的身边是日渐衰老的父母亲,与当年的爷爷奶奶何其相像!
第四站:芦墟某饭店
芦墟老街还没逛完,父亲就催着回饭店。他累了,走不动。饭店里,巧遇芦墟表姐的儿子,他也来就餐。对于芦墟表姐的印象还停留在40年前,她的儿女我也不认识。但是父母和弟弟认识他们,大姑妈的儿子办喜事,亲戚来往,彼此见过面。我和妹妹是出嫁女儿,与娘家亲戚不来往。据说,这个芦墟表姐年龄与我父亲相仿,他俩属于小舅舅大外甥。
荣字阿姨和姨夫说,怎么还请我们吃饭?我说,春节里没见面,我们小聚聚。荣字阿姨比我小两岁,但辈分高,是我长辈。关于荣字娘娘荣字阿姨,《荣字往事》有过介绍。
芦墟古镇吃完晚饭,回家。结束半天的“小旅游”,心满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