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母亲节,陪妈妈出去吃了个饭,之后顺便在西单逛了逛,给她选了件衣服。她一个劲拒绝,嫌太贵——其实是很正常的时装价格,而且工作多年我早对千把块的商品失去敏感性,但她仍然对这样的消费水平难以适应。我突然感到非常歉疚,这么多年我都在单方面地享受父母的默默付出,却很少为他们做点什么。
说起来妈妈已经断断续续来北京生活了两年多,期间我很少陪她——倒也不是真有多忙,实在是我既懒又宅——即便一起出去,她也极力避免我“乱花钱”,即便那真的是再正常不过的都市消费。大学毕业后曾经有一段时间,我非常努力想要“改造”父母的生活习惯,以适应更“现代”的生活。但这项任务实在太过困难,尤其我爸是个出门恨不得自带干粮的人,我还清晰的记得他第一次来北京,我准备带他去吃烤鸭,他非常抵触在大街上扭头就走的情景。这种场景出现过好几次,搞得我抓狂无比。后来虽然有所改善,但他们也只是抱着“不要让儿子生气”的目的尽量配合,要是自己单独出门,是断然不肯“乱花钱”的。我爸不愧是老党员,无论我谆谆善诱还是挖苦嘲讽——我经常说要是全国的公务员都跟他一样勤俭,国家不知得牛逼成什么样——他始终不为所动,生活作风依然故我。虽然我多次标榜自己有非凡毅力,但其实我不是一个特别有耐心的人,尤其对亲近的人更是如此。后来我也懒得费事,觉得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根深蒂固,自己舒服就行。
平时在家里我很少和妈妈说话,一是我确实不喜欢说话,尤其不喜欢说没营养的片汤儿话,二是我们很少有共同话题,我总嫌弃她关心的东西太过无聊、格调太低,朋友圈里她发的中医养生、惊天秘闻、“不转不是中国人”我也从不点赞,每次她笑的前仰后合把一段视频拿给我看,我都看得一脸尴尬。除此之外,每天固定的交流大概就只有叮嘱我按时吃饭喝水了。和我呆久了,我觉得她和年轻一辈的交流技能都退化了,除了一个劲劝人吃东西,不知道该聊些什么。
今年我结婚,妈妈说自己过一段时间就回老家去,有需要再过来照顾我们。我知道她其实更喜欢待在北京,对她来说北京就是有很多广场可以跳舞、卖场打折货便宜又实惠、公园的花很漂亮、偶尔还能遇到老同学聊聊天、还能每天看到儿子——总之比老家无聊的小县城更有趣的地方。但她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很难和年轻人合拍,不想给我们添麻烦。这几天她一直念叨让我教会她在京东/淘宝上下单(她只会添加购物车,每次都需要我替她完成支付流程),这样回家就也能在网上买东西了。我更加觉得内疚,要是当初再有耐心一些,这些大概她10年前就应该学会了。
晚上我坐在沙发上,这些年很多片段过电影一般一一闪过:那时大院里总是隔着老远就能听见她很夸张的笑声,那时她还有力气背我去卫生队找战士给我打吊瓶,那时她时不时恐吓我要将我的某某劣迹告诉我爸,那时她送我上大学一路上不停抹眼泪,那时我总觉得妈妈比别的阿姨都要年轻,看上去永远都不显老,可现在她确实老了,意识到这一点让我感到十分惶恐:在围着我转了将近三十年后,还没有来的及享受自己的生活,她却已经不再年轻了。
我无法再苛求她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只希望她能活的轻松惬意些,多一些乐趣,少一些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