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以前参加过宗毅的《裂变式创业》线下课程,宗毅说一句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话:“听课学习,如果你能够吸收到10%,就已经很不错了,剩下的靠刻意练习。”
在别人教给你答案之前,先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效果会更好,哪怕在尝试中会犯下一些错误。
现在有一个流行的学习风格分类模型叫做 VARK。VARK 把学习风格一共分成四种:视觉、听觉、读写和动手实践。如果你是视觉型的,你可能喜欢用看图片的方式学习;听觉型的可能更愿意听老师讲;读写型的人爱用读书和记笔记的方法;动手实践型的人最爱做实验和演示。测试结果是学生们的确有不同的类型,还有的学生是混合型。比如,我就是读写型的,如果只是听一遍,往往记不住,如果再听不懂,会让我很抓狂。
从信息的浏览效率来说,我们常见的是语音和文字,大家能看到说话的话,就是中国人的速度大约250到300个字1分钟,你的阅读速度能达到500至600字。所以高效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文字阅读。
到底有什么方法是有效的呢?心理学家几十年的研究结果,真正有效的方法对每个人都有效,不管你喜不喜欢都有效。
第一,对于一定的内容,你要在学习时间上安排一定的间隔,不要突击学习。这个间隔学习法的原理是人脑的“记忆曲线”。隔一段时间回想前面学过的,然后再学新的,这个方法最有利于记忆。我们学习各种技能,有时候会遇到一个短暂的“平台期”。学习知识并不是越快越好。复杂的技能需要时间间隔。人脑的记忆原理,是“提取记忆”这个动作能够加强原有的记忆。所以有点间隔,暂时“忘记”一下,过不久再“回忆”一下,是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
第二,你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下、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同一个内容。比如说,同一个知识点,在课堂上看老师演示一遍,这是视觉;回家自己精读课本,这是读写;下一堂课再动手操作一下,这样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同一个内容,效果很好。
第三,你要经常参加测试,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刻意练习的“反馈”。不测试,你就无法知道自己是不是真学会了。
第四,你要把新学到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建立连接。要把你在读的内容跟以前读过的书连接起来。新旧知识连在一起,熟悉 + 意外,它才算是真正长在了你的大脑之中。
第五,分块学习:就是学习套路。
把知识拆解成各种不同的“块”,通过各种重复训练,这些“块”就会以脑神经元连接的方式“长”在你的大脑之中。——这里我们说的“长”可不是比喻,而是切切实实地,你的大脑里出现了这么一个硬件组织。脑子里长了这个“块”,就好像一台计算机里安装了一个子程序一样。将来要用到这个套路的时候你就不用有意识地现场琢磨怎么办,系统直接调用子程序,你可能无意识地就把这招给使出来了。
第六,刻意练习。
把训练内容分为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直到把这个套路“长”在大脑之中。练习中要随时获得有效的反馈 —— 考试就是很好的反馈。无论你想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判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存在不足的原因。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 所以刻意练习不好玩。
刻意练习的一个关键,就是要脱离舒适区,只在压力(适度)状态下做事。成长来自打击,技艺来自斗争。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直到掌握为止,我们要的就是这样“有成效的失败”。.
但是这些方法不简单。而像什么闪视卡片,还有中国老师特别强调的、工整漂亮的课堂笔记,则是简单、可操作、的确能证明你在学习、但是实际上没什么用的方法。
如果你想掌握什么高级技能,你需要刻意练习 —— 刻意练习不好玩。刻意练习要求重复训练,重复的东西不好玩,我们看个小说电影电视剧,最不喜欢剧情重复。刻意练习的时候,你一直在遭遇挫折、在犯错误。犯了错误被人指出来,这件事儿一点儿都不愉快。你要不停地重复这个过程,直到真正学会为止。波兹曼说,从来没有任何一位先贤说应该寓教于乐。教育哲学家从来都认为获得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学习是要付出代价的,耐力和汗水不可少。
学习是一场斗争。这个知识你不懂,这个技能你不会,这个现实你改变不了,那你怎么办?你得斗争啊!你以为看个电视纪录片、看个科幻电影、听一段故事掉几滴眼泪就算斗争了吗?你喜欢愉快的学习过程,但你更喜欢获得真知。管用的方法不好玩,只有付出了努力和汗水,有过挣扎和斗争,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