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十五,玩火龙,高跷,抬芯,车子灯,人海满博城。
扑蝴蝶,走旱船,水漫金山,百鸟朝凤,彩门别样红。
这是小时候博山元宵节灯会盛况的真实写照。
遥想当年,西冶街、税务街人山人海
那时候,大博山的企业红红火火
每个企业都会在博山城里的显著位置
搭建彩门,进行展示
那时候的口号,也颇具时代特色
振兴中华,建设四化
博山彩门,是保存传统年俗喜庆节目较齐全的地区,从明清年间流传至今。
“彩门”寓意着“彩数”“好彩”,意即"好运气""吉祥之门"
一进入腊月,从西冶街到大街,从税务街到孝妇河,就开始扎彩门扎花灯。
我印象中最深的记忆是有一年,去看灯,从西冶街进去后,
双脚便被挤得离了地面,一直到了西冶街南头,
才得以双脚落地,可见当时的人何其多。
西冶街观音堂口的美琉彩门,各种工艺精品摆设在玻璃窗内,
更有吱吱叫的蝈蝈,吸引了过往游客,
这种反季节的小生灵,
也只有美琉的玩家们,
才能有此雅兴,
对球虫精心护理,
在冬季鸣叫出春的气息,
如果你有机会欣赏过美琉的彩门,
你完全有资格说:我见过中国的琉璃博物馆的精品。
回顾博山过去的正月十五,那是张灯结彩,锣鼓喧天的节日。
大街,新建路,西冶街,税务街,彩棚遮日,人来人往,好一派热闹景象。
往年正月十五,还有一项更重要的活动,就是“拌玩“。””
说扮玩,首先要说博山锣鼓。
博山锣鼓气势磅礴,内涵丰富,据说起源于李家窑。
规范的锣鼓队是由一面大鼓,八面苏锣,六面手锣。
鼓曲“小紧风”起头,“蓬莱阁”、“娃娃通”、“玉芙蓉”、“鱼得水”、“闹旱船”......
若干鼓谱,由鼓手随心所欲敲起,其他乐器辨音相随。
鼓乐动人心魄,催人心花怒放。
行家一句:
“砸啊,刚着黏糊涟”
就是对锣鼓队的最高褒奖。
锣鼓队之间擅长的鼓谱不同,鼓槌敲击的轻重、部位(鼓边、鼓帮、鼓心)不同。
加之运用滚锤、双锤、点锤、擦锤的技巧不同,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
往往扮玩队伍未到,辨听锣鼓声响人们便知来的是哪一家。
元宵节里玩扮玩是山城人民的一项运动,更是一份热爱,
博山人民玩出的是绝活、绝技,
跟上年纪的人聊起来,
过去五区三县的淄博人过元宵节都要跑到博山来.
有玩杂耍、跳秧歌、舞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扮芯子、车灯------.
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是高潮,
诸多扮玩队伍联袂巡演,所到之处,百姓扶老携幼,摩肩擦踵,争相观看。
元宵节的晚上博城一下就成了人的海洋,
方圆几十公里的男男女女,
像倾泻而下的洪水,一下就涌到博山城里,
看游行的花车和晚上的灯火晚会,拥挤得你抬起脚就能随着人流往前走。
元宵节的扮玩活动,从正月十三就开始了,
先是四乡五邻的队伍进城,
到了晚间,城区的扮玩才开始行动,
这大概也是为了照顾到四乡的路远。
博山传统扮玩十分讲究,
如三元村的百鸟朝凤,
镇东村的高跷水漫金山、
神头三庄的狮子马叉、
街北村的高跷叠罗汉、
山头的毛驴竹马、
十字路的车子灯,
李家窑的跑旱船,
安上村的八仙图,
大庄的独杆抬芯,
南关村的五色蝴蝶、八骏马等数不胜数。
《车子灯》产生在十字路村,
传说康熙年间由“巧木匠”的孙氏父子,
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制车技艺,把花灯容于独轮车之中,
研制出了第一架车灯合一的“车子灯”。
后在众人的参谋下,按十二属相制作了十二架,
每架上装一属相,命名为“十二属相车子灯”。
为了扩大舞队阵容,增加其热烈气氛,他们又增添了二十四盏云彩灯。
李家窑五只船中的二人船,那真是霸王别姬的再现,
项羽和虞姬的双人船,体型硕大,
四只小脚整齐排列在船舱上,二人的行走必须得协调一致。
最精彩的要数打场子,双人船在场子中心自转,其他小船绕场行动。
旱船,船帘飘逸,
跟随划桨人在大鼓紧急风的节奏衬托中,
跑动滑行,更增添了戏剧色彩,是每年正月十五的重头戏。
博山的民间舞蹈:踩高跷
“高跷”属于秧歌形式的一种民间艺术,
在《列子·说符》中早有记载。流传甚广。
其特点在于舞者双足踩着木跷进行表演。
博山高跷以安上村为最古,相传已达百余年。
安上村的保留节目是"闹八仙”,
即汉钟离、吕洞宾、铁拐李、何仙姑,韩湘子、张果老、蓝彩和、曹国舅,
分乘八只大仙鹤立于高跷之上。
高跷以队舞为主,
伴有三几人的技巧表演,如“扑蝴蝶”、“捞月”、“蜻蜓点水”等。
南关的矮跷扑蝴蝶最早。
原镇东村,水漫金山寺的全班角色有青蛇,白蛇,许仙,鱼鳖虾蟹.
这高跷上的人是许仙。
当老鳖过来的时候,你可真得当心,
那老鳖头一伸一缩,
冷不丁用鳖头冲你伸过来吓唬你一下,
旁观者可是会看你笑话的。[地址博山火车站]
百年之中叫得最响的是兴隆村的龙灯火云.
当你站在那龙灯的开场地,观看天矫盘旋之时,
只见飞龙吐火盘柱,屈伸腾骧,极形尽态。
队伍中有一位头裹黑披、手抛火药者,
适时燃火喷洒烈酒,夜空龙腾之上一团烟火当空爆起,
这是象征闪电,接着另有一人吹动一米有余的玻璃长管喇叭,
对着昂起的龙头发出高昂尖厉的啸吟之声,鹤唳龙吟,兴致至极。
再听听那锣鼓,忽如轻击漫敲,轰轰隆隆若天际远雷,忽而重锤急擂,有如裂天滚雷。
火流星和云彩是龙灯的配套,
跑云彩的都是小孩,
遇到打场子,火弹把场子轰开,
云彩的围场子不停地奔跑,
是为了给龙灯留下足够大的空地,以展示龙灯的表演。
几十个云彩演员手持云灯变队穿插,
二十几个以细索铁箕装盛燃烧木炭的火蛋流星演员,
把两个火球玩出种种花样,噼啪星爆,炙味四散,演出真是出神入化。
龙灯的打场子,属盘龙头,盘龙尾最为好看,
场子中间安放一张方桌,
耍绣球的吹着哨子往上引导,龙头跃上,龙身盘绕,
另有一抛火者,手持一簸箩,盛着麸子米糠之类的易燃物,
点燃后扬出火花,引导着龙头摆动的方向,龙灯就像腾云驾雾。
盘完龙头再盘龙尾,这时节就得换人了,
毕竟大运动量的活动,实在累人。
这龙头龙尾盘完之后,乡邻为表示谢意,鞭炮自然就响起,
龙灯临走之时,还要叠一个,
即龙头朝下贴地而行,龙身也跟着,
到了龙尾,耍龙尾者得在毫无支撑的情况下跳过龙身,扭身才能摆正,
这种配合,自然地提前演练许久方能默契。
“芯子”表演,多为四人抬或八人抬,立一方桌,
铁“芯”由桌面中心的圆孔固定在桌面下的坠饰上,
小演员立于芯子顶端,这上轻下重的桌“芯子”,
极易于装扮,又使得抬芯子人员可四平八稳的行走展演。
大庄“独杆抬芯子”初始是由一种古老的民间游戏“独杆轿”演变而成的,
所谓“独杆轿”就是采用杠杆原理,
将人固定在横杆的一端,杆中心为支点,
另一端人为地起压、悬摇、放松,
使骑在杆头的人起伏有致,舞动长袖,飘飘欲仙,颇象民间的荡秋千。
抬芯人员行进中须用前后一致的碎步,在行走中寻找平衡,颠簸有序,
恰似一项特殊的民间舞蹈。
十四,十五,十六这几天,
吃元宵,已经是次要的了,
听见鼓响,谁还有心思安心做饭、吃饭?
撒腿就跑,凑得是热闹,玩的是心情,看的是灯火,要的是尽兴。
扮玩,是国泰民安,社会稳定的表现,
是丰衣足食的外露,
是人心所向的形式,
是中华民族的狂欢节。
随着时间的流逝,
近年的元宵节已经不再有往日的盛况,
但是,一切的美好都将常驻老博山人的回忆中,
祝愿:博山的明天更灿烂、更辉煌!
本篇编辑制作参考各网站资料,图片为百年影像老博山,博山百年沧桑集和网友老北关李刚、吴骏赢等。
在这里对以上网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