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不二
-1-
在五月的末尾和六月初,京东举行了“文学典礼”,所有京东自营的图书全部满减,而我也趁着这个机会买下了价值600元的图书仅仅用了200元。国人对于书的诉求,在这一天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我以前加入购物车里好一部分的图书全部显示无货。不管是对于京东还是国民阅读来说,这都是好事,有更多的人去消费图书——无论是金钱层面还是精神层面。
现在这个时代,虽然很多人已经习惯了电子书,因为电子书的轻便省力省地方。但是同样也有一波更加热爱纸质书的人群,喜欢“一本书,一杯茶,一个人”的生活意境。这样的购书节针对的就是纸质书爱好者和藏书爱好者。作为一个资深书虫,我并没有更倾向于电子或者纸质。
-2-
文学类的图书我选择电子书阅读。因为就以我们青年人的阅历很多文学小说就只能看到表象,单纯的看看故事、看看人物、看看叙事情节。选择电子书也因为这类小说做笔记简单而且书价格便宜。
文学小说它深层的东西我们现在很少能了解到,更别说应用到生活中去。如何应用?以同样的手法写一篇小说?相信很多人他没有这个时间,而且也没有这样写小说的习惯。有的小说你读完可以从中汲取到精神的养料:对生活、对梦想、对理性与感性的解读。有的小说就单单是为了消遣,繁忙时想体验一下不同的人生可以去阅读小说。
“我们读书,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产生什么积极作用呢?有的人看成功学。但其实每个月赚一万块钱这种小事,读书帮助不了我们,看书对我们最大的帮助在于,你看完它的最后一章一节,合上书本脑子里、心里浮荡着的那些回忆和情感,那种延续,游离着的感动和情绪会让你暂时地与这个世界脱节那么一小下,这就是读书对我们最大的帮助。”
这一段话完美的诠释了小说对于生活的作用,在小说的环境中放开对精神世界的束缚,去任意的畅想。
就我而言,我对小说的应用就比较单一,记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或者片段。读完一本书去反思一些故事的始末,也没有去尝试写一篇小说。读小说现在给我累计了一肚子的故事,体会到了数十种不同的人生,“追求梦想的人生”、“为了找到一个可以说对话的人的一生”、“科幻未来的简便生活”等等,健忘的我还记串了几个。
-3-
现在大学生除了专业书籍,应该把阅读的目标放在人文社科普智方向。这类书更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实用。对于想要了解社会现状和在今后的发展中走在前面的人,建议看社科普智,所以这类书我选择纸质。
借用一位教师的话:‘在个人能力和知识结构方面的提升,就不应该读文学,而应该多读社科普智类书籍,多读商业财经类的英文原版教材或者书籍杂志。文学书读多了没有坏处,但是对世事经历太少,经验不够丰富的年轻人读多了文学,就会陷入自我可怜自我盲目中。’
但我并不是绝对支持他的观点,如果读文学作品对个人能力没有帮助的话,那为什么我们从小看的书大部分就是各类文学作品,而不会社科普智类的。小说也锻炼了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讲一个合格的“故事”的能力。所有的书都不能“一棒子打死”。
我在京东购书节购买的书大部分就是这类社科普智。它需要做笔记的东西就要比文学类的知识点多的多的,虽然阅读他们的过程都是枯燥的,但是阅读这些书让我把以前零散的知识做了系统化的整理。做到了需要哪些知识,我就能立马想到它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无头苍蝇”一般。
-4-
大学中常见的比赛也能说明社科类的书实用性。我的朋友去参加数学建模比赛,因为对于这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碰到深奥的课题就无从下手。比赛回来后跟我说:要买书要看书,以前经常看的小说根本不适用,需要改变阅读方向。
再一点,读社科普智类的书可以开阔视野。如果到大学的视野还是局限在这“一亩三分地”,那想来未来你可以获得的机遇就不会太多。
去看看中国现在的经济形势,去看看中国各专业形势的发展,去看看外国领导人是怎么思考的,去看看其他的科学家是怎么进行自己的学术研究的,去看看不同地域的人生活的环境。社科类的书让你发现世界的更广阔的一面。
-5-
大学是难得的可以自由自在阅读的时候,但是这样的阅读也要为以后的目标做打算。如果未来目标是成为小说作家那阅读小说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目标不是这个建议转变阅读方向。文学它永远不会过时,在未来你还有很多的时间去看。也会有更多的经典去让你筛选。现在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巩固你的知识框架,这将对你未来的更深度学习有帮助。
有人会说这样的阅读是不是很功利,所以这里提到的只是在读书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不是享乐性的读书。如果说像陶渊明一样“好读书,不求甚解”这种建议就完全没有它的必要,随性随心的去读自己喜欢的书也不失为一条学习的路径。
(图片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