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预习《爱不落下》共读的内容时,我认真去品味每句话,发现每句话都奥妙无穷,它道出了人生的真相,也提出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当中时常会犯的一些错误。
比如“人生就是这样,总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在不断地试探你的底线,你要承受的,永远都比你能承受的更多一点。”这句话让我发现,生活中不能没有磨难和困苦,因为人生就是以这种方式来促进我们不断超越过去的自己,不断地打破以前的认知,不断地让自己的心量越来越大,承受力越来越强,因此,人生的困苦说到底是一种助力,而不是一种阻碍;是一种成长的逆缘,而非真实的坎。想想我们的生活,比起丫头来不知道要幸福多少倍,但我们仍然会觉得,生活怎么这样充满了杂乱和烦恼,充满了应接不暇的状况,好像没有几天是特别安心的,开心的,喜悦的。生活总会在出其不意间,让你看到它的赤裸,它的丑陋,甚至它的残酷和血腥。
但是,一切都是能够被跨越的,那就是直面,就是勇敢地去接纳它的存在,然后去看到它仅仅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最终会成为记忆的虚幻的影子。
还有一个特别触动我的地方。雪师在书中说,“人要为自己的灵魂做点事情,哪怕这样会让自己的肉体受苦。活着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每个人都在等待着一种东西。很多人真的很有意思,拥有生命,拥有健康,拥有无穷的精力时,不去做一点对人生对世界有益的事,却千般计较万般思量,总想过得更好,总想索取更多,忘了享受当下,也忘了珍惜身边的人。”看到这里,我立马发现,我过得有点飘,有点不落地,太理想主义,太执著于个人的觉醒和解脱。因为思维固着在自己的修行上,我也会时常感到自己的冷漠。我心里总会有一个想法,当我自己没有醒来时,我是没有能力唤醒别人的,因此,我一直在等待着一个叫觉醒的东西。为此我非常投入和热情,甚至有时候会把世界完全从心中摒弃出去。今天读了这段话后,我立马决定,要给放月假的女儿做一顿好吃的饭菜,我要让自己的用心温暖她,让她感受到我的爱。于是我放下书,去超市买她喜欢吃的可乐和鸡翅。在路上,我一边慢慢地走着,一边享受着太阳照到身上的融洋洋的味道;我认真地去看与我擦肩而过的老人,他们脸上深深的皱纹,也是那样感动着我,这种没有疏离感的亲切,它首先温暖的是我,感动的是我,让我又一次发现了自己的慈悲和柔软。原来,我是圆满具足的,我并没有缺失什么,只不过我平时并没有有意识去挖掘这种爱,去让这种爱流动起来。
我家大女儿捡了一只流浪猫回来养,已经养了几个月。这只猫因为曾经被人家丢弃,因此它比较凶,喜欢咬人。我每次去逗它的时候,它都会冷不丁地咬我,因此我对它是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抗拒的。女儿虽然也遭受过猫的袭击,她对猫的态度就完全不一样。我能时刻感受到她对猫的这种喷涌、无我的、亲密无间的爱。她每天下班一回家就抱着猫一顿猛烈地亲,把它照顾得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因为她的爱是真心的,不像我是应付式的,因此这只猫一到晚上就会在门口乖乖地等着女儿回家。它的灵敏度非常高 ,每次提前几分钟就知道是女儿回来了,非常准。昨天女儿出差了没在家,到了晚上它就不停地在门口徘徊,又焦急地喵喵喵地叫,并在各个房间来回寻找,蹿动。看得出它是在思念它的主人。到了晚上11点,我看到它还在等,还在叫,心神不宁地坐在沙发上,头朝着门的方向。我出来跟它打了几次招呼,想抱着它进我的房间,它却对我有戒备,还扑过来想咬我。我感觉到,每个生命都是孤独的,都在寻求一种爱,都希望得到关怀和温暖。虽然我是人,它是动物,但心灵的这种孤独和对解脱的渴望是一样的。我为什么不摒弃对它的严重的戒备呢?今天当我坐在电脑前的时候,它跳到键盘上,在我面前走来走去,想引起我的注意,想从我这里获得关怀。我就把它抱了起来,它把头伸到我的嘴边,拿眼睛定定看着我,想让我像女儿那样,亲亲它,那神态就像一个婴孩一样。我终于放下了戒备,抱着它亲了几口。突破是从内心真正的爱开始的,爱不是作秀,也不是表演,而是内心的真正接纳和包容。其实这只猫也是来度我的,它一次又一次让我看到自己内心的对立和分别。
其实,祖师大德早就告诉我们,活在当下就是解脱,解脱不是悬挂在未来的一个画饼,而是生命在此刻的全然展露和体验。我感觉自己总是把觉醒放在无法预知的未来,为了这个本来就空的目标而建起了一座虚幻的大厦。当我无视身边的亲人,无视这个世界的活泼灵动时,我其实是在为自己营造一个远离烦恼痛苦的避难所,这是否是一种逃避?当一切都看得过于虚幻的时候,虽然我暂时远离了烦恼,心灵也得到了寂静和安详,但我总觉得我与世界是割裂的,我体验到的寂静中,缺少了一种蓬勃的、欣喜的、热情的东西,这就是爱。
我想,雪师的书真的是要好好地读,好好地品,不能浮光掠影,也不能以为自己真懂了。其实很多时候的懂,只是概念和知识上的理解,并没有升华为自己的切身体悟,不能成为自己的智慧。愿我们都能开发出自己本具的真心,在智慧和慈悲双运中,获得真正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