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之精粗,先生曰:“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见一个大规模如此。处久,便柱壁之类,一一看得明白。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细细都看出来。然只是一间房。”
老子告诉我们,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圣人看待世界万世万物,不会有分别心,一切平等对待,没有私心,因为厚此的结果是薄彼。道也一样,先生认为认为没有精奥的道,也没有粗浅的道,区别是人心生出的分别。
就像刚进一间房屋里,我们知道这是一间屋子,住久了,观察的更细致了,各个细节都看的很清楚了,他还是这间屋子,并没有没有多出一间更精致的屋子来,是我们的六识安住在这间屋子上,在时空的带领下,觉受到了更多的影像信息。
先生早已到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或者已经超越山水,而问出道之精粗问题的人,可能是思考到深处,开始否定自己以前的看法,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先生曰:“人不用功,莫不自以为已知为学,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着实用功,便见道无穷,愈探愈深,必使精白无一毫不彻方可。”
先生告诫我们,不用功的人,大概都认为自己已经懂得道理学问了,剩下的只要照常做就是了,这样的人用前文读到的内容就是“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对于一件事,行可加深对知的认识,知与行相互影响 ,知行合一。而且在行的过程中,各种欲望杂念会过来捣乱,与这些念头斗争正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