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看了最近豆瓣评分火热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向来对文物都是白纸一张,却被纪录片所吸引,娓娓道来的文物故事,修文物师傅耐心执着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与物对话的研究精神。
中国古人十分擅长以物内化自我,与外国探寻外在哲学不同的学习之道,无论是花草虫兽还是山水风云,都是对话的对象。
这种格物致知,去理解,去认识物的本源而再创作,自我也会再度认识自己,领悟到新的境界,禅宗所提倡的静默的领悟,大约就是如此。耐得住寂寞,舍得孤独,日复一日,重复但认真,工作本身就是历练。
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大多数人感到震撼,是因为修文物者从事的工作“专业化“,同时体现出来的对于工作不可理解式的慢和喜爱。
专业化,工匠基本特点就是专业。任何一个技能花足够的时间精力,都会进入高超的境界。10000个小时理论告诉我们,对于技能类的卓越是可以进行复制的,工匠们一代接一代,传承的除了技能外,还有这个行业的本心。即使知道花时间可以达到,但是人的渴望及时回馈的心理会阻挠坚持的可能,因此做到专业化实属不易。
纪录片中好多年轻人表达了对工作的喜爱,其实看的很温馨,因为传统工艺的传承真的在快速消费社会举步维艰。喜爱一个东西,才能让人愿意花时间做。文物本身是艺术品,对于艺术品本身赋予的厚重,若能发掘必能有一番滋味。隔空相望,文物的修复是一种穿越时空进行对话的工作。仿佛自己可以穿越到过去和当时的人对话,暂别现实的吵杂。
能坚持热爱一份工作的人,必是领悟到工作本身和自我的和谐相处之道的人,从某个意义上讲,术业有专攻就是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