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打算写一个人物系列,挖掘当代学子的内部生活真相,揭示人物面临的诸多挑战:在客观世界里的尴尬处境与茫然不知所措,在主观世界里的天马行空与孤独无助,以此呈现他们内心世界的迷惘与无力之感。当师大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会临近尾声时,我忽然改变了写作人物系列的主意,因为学术领域涉及专利和版权等诸多问题,所以转而以村上春树的小说《且看风吟》作为托寄对象。
村上春树的这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79年。整篇小说是一个巨大而凌乱的关于夏天的回忆,唯一能叫出名字的是“我”的朋友——家中巨富而愤世嫉俗的青年“鼠”。没有名字,也就没有了确认的标记,多年之后回忆往事,只能被当做醉后的呓语。
《且听风吟》是村上春树小说的语言风格、写作技巧和后现代主义艺术氛围的源头与雏形,是作家从摆脱日文小说文本平庸拖沓的理念出发,借鉴美国现代小说简洁明快的文风,完成的小说文本的革命性变革,是当代日本小说精神和文学价值的重要体现。
故事的情节大体是这样的:1970年夏天,大学生“我”回到海边的故乡度假。和友人“鼠”在“Jay'sBar”里“仿佛中邪一般一杯接一杯地喝酒,那个夏天喝的酒能装满25米的泳池”。在这无聊夏日中的一天,“我”遇到了一个没有小指的女孩,并逐渐和她亲密起来,最后还是无疾而终,夏天就这么懒洋洋地过去了。
《且听歌吟》的主要人物形象有三个:“我”、“鼠”、“杰”。
“我”:小时候“我”是个沉默寡言的少年。“我”14岁那年,通过精神科医生的“语言”治疗,“终于成了既不口讷也不饶舌的普通平常的少年”。
“我”在21岁的夏天从东京回到家乡,和朋友“鼠”度过了一个百无聊赖的假期。期间邂逅了“左手没有小指的少女”,继而发生了一段若有若无的情感。
“我”有健忘的毛病,他记不起和初恋女孩分手的理由,也几乎忘记了给他点歌的女孩子的名字。
“我”苦闷了八年之久后决定一吐为快,29岁的“我”开始创作小说。
“我”从哈特菲尔德那里学习文章的方法,29岁的“我”却置身于喧嚣的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