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级来了一个关于征文的通知,一收到这个文件,我心里就想,这样的通知如果发出去估计没几个人会理睬吧。果不其然,在我发出通知的半天时间里,没有一个人回应。
这换作是别的工作内容,部门下边的人收到通知会一个个回复“收到”,而这一次,是网络出问题吗?当然不是了,而是假装看不见,不想去接这种“写文章”的活。
有关系比较好的同事私信我说,能不能不回复,我不会写文章啊,要不然我跟别人一人写一半然后拼凑起来可以吗?
各种说法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写一个征文真的就有那么痛苦吗?不需要展示、不需要评比、没有字数要求、一个月的期限,只不过是个任务而已,再不会做的话就去百度,东拼西凑也可以交差。
更何况部门下面一群小年轻,个个都是大学毕业生,文字功底多少应该还是有的。之前再头疼、再麻烦的工作都可以搞定,怎么到了写文章就退缩了呢?
其实说到底还是个人意识和氛围的问题。
在粥左罗的《学会写作》一书中,我们清晰地看到粥大大的个人经历实在鼓舞人心,从一个毫无资历的北漂青年,在毕业即失业的时候,阴差阳错进入新媒体行业当了个小编,接触写作后,开启了开挂人生。
他写下这本书的初心,不仅仅是帮助职业写手快速成长,更是希望更多人学习写作,把写作当作一项实现自我价值的技能。
1、写作是个人能力提升和生存的基本技能
谁都无法孤立存活于世,在一切社会活动中,都必须与人协作、接触,以获取链接、得到资源,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是“沟通、交流”。除了语言的表达外,最有记录性是就是文字了。
写作是工作中最基本的技能,这个过程对用词、语句表达、逻辑思维、素材积累都是一个考验。拥有了这项技能,在完成同等工作任务的情况下,我想,领导会更加看重拥有多项技能的员工,毕竟在更多时候,这个人可以独当一面。所以这也很好解释,为什么很多工作在招聘考试中会设置“写作”这一项。
写作说难不难,说不难也很难。不难,诸如日常随笔、复盘文章、日记等等,大可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写什么,只要把自己的内心想法表达清楚就可以了。难,类似公文写作,那是严肃性很强的一类文章,半点马虎不得,除了吃透材料、领会意思,对引用的材料也有所讲究,文章要言而有物、言之可行。
如果工作中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写作能力,等同于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用输出倒逼更多的输入,在这样一个有意识的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提升了个人能力,眼界越开阔,知识存储越多,资源获取更流畅,自己的站位也比其他人高很多,还怕什么职业竞争呢?哪怕真有一天跳槽了,这项技能也会随身带走,多好。
2、工作氛围决定要不要写作
人是会被带动的,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久而久之也会跟着大环境的步伐。
昨天跟我私下聊天的同事说,现在很多人都放弃了写作,一来是太难,二来是太懒,不想动,能不写尽量不写,其他事情好商量,写文章的就直接放弃了。
大氛围如此,就算有一个想动笔的人,ta心里也会产生无数的疑问:别人都不去做的事情我为什么要去做?还是跟着大伙一起“按兵不动”?万一写了,以后那些有关“写”的工作会不会都是我的?要是写得不好,被人嘲笑了怎么办……
一个要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妹子跟我吐槽说,写征文太难了,没有思路。我反驳道,你就把它当作公考前的一次练笔,而且还给你提供了一个月的网络查阅时间,相比之下,到时公考只有2个小时时间,你必须完成写2道材料分析和1篇大文章,难度哪个大,可想而知。
一个个顾虑不断出现,就很难从内心产生正向的动力。反面疑问越多,正向思考就会渐渐被打败。与其说大氛围影响了一个人的成长,还不如说是个人的眼光束缚了自己。
总之,对于这次征文的工作我不抱太大的希望,13个同事能收到5篇文章,我就已经很庆幸了,自己也要准备一篇可以保底的,起码有东西可以交。
也并不是说我就是个特别厉害的写手,我也有储备枯竭的时候。只是,在坚持写作这么长时间后,我不再害怕写文章,在心理上已经战胜以前的自己,面对写作,能够很轻松地说一句:那都不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