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冬至数九”。这是在我老家最熟悉的一句乡语,大人们都知道,都会说。意思是,从冬至这天开始计算数九寒冬的天气,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
小时候,祖母经常说的关于“数九”的谚语,我都熟记了。比如:“三九四九,冻死母狗”,说此时正是寒冷的极致。“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说此时应到立春节气了,河岸边的柳树开始有叶苞发芽了。“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说天气开始暖和了,走路的人就要穿单衣了。“九九八十一,黄狗寻荫地”,说此季温度升高,黄狗睡在太阳下已热得受不住,要寻荫凉地了。
数九谚语,民间自编,是老百姓的智慧,总结了冬至后的气候变化进程,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02
对于冬至后的天气寒冷,母亲还有一个俗语,那就是“九天里,不冷,还有点qin(音)”。意思是说,在冬至后的数九寒冬里,虽然有时气温不是特别低,但人的体感,仍会感到天气冷得刺骨。
这个念“qin”音的字,查找不到。我想,应该是“噤”字,或许是人们的口误相传,就念成了“qin”音。因为“噤”字有“因寒冷而咬紧牙关或牙齿打战”之意,有“打冷噤”“寒噤”“噤若寒蝉”之词。
这个俗语,我也有切身的体会。未进“九天”之前,即使温度低,你摸冷水,会感到水冰凉,但不会有那种针刺的感觉;而在“九天”里,你去摸冷水,刺骨的感觉就有了。有心的你,若不信,可以试试。
还有,就穿衣而言,也有此种感受。同样是10度以下的气温,在“九天”里,你会感到格外地冷,风吹到脸上,有如刀割刺痛;即使穿着羽绒服,也会感到寒冷,有那种“qin(音)”的感觉。
03
在冬至后的数九天里,我们老家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要杀年猪。听母亲说,那是因为冬至后的九天里,气温低,猪肉冷却后腌制保管到一年上头,不容易坏。
从冬至这天起,乡村里就飘起了年猪的肉香味了。家家户户开始算着日子,哪一天把“杀猪佬”请到家里来杀年猪。
乡村里的“杀猪佬”由几个身强体壮的人组成一个小班子,走村串户为乡亲们杀年猪。那时候,他们为农户杀了猪,好像是不收费的,农户供他们吃饭,蒸的首笼猪肉要给他们先尝,再把猪毛、猪脚壳等送给他们。
我在想,如果不给些报酬,好像不现实吧?村里大集体时,是不是村里为他们记了工分?后来分田到户后,是不是村里给了一些补贴?再后来,我就记得农户是要付一些费用了。
年猪杀好后,农户家里会蒸上好几笼圆格子猪肉,再辅助几个菜,比如少不了炒瘦肉、炒猪血等,请左邻右舍,请村子的乡亲们来“喝猪汤”。说的是“喝猪汤”,其实不是真的要喝猪肉汤,而是去吃蒸猪肉,用现在的话说,叫“聚一聚,大家热闹一下”。
关于这个“喝猪汤”,乡亲们还有一个笑称,那就是“喝腰盆的汤”。年猪被杀后,会放到一个盛着热水的大盆里去把猪毛烫掉。这个盆,比较大,比猪身要长许多,半椭圆形,形状像人的腰子一般,所以称作“腰盆”。而烫猪后的水,就被乡亲们笑称为“猪汤”了。
当然,这是乡亲们之间的说笑。请到的乡亲们,一般不会推辞,定会前往去“恭贺”,去“喝猪汤”。因为在乡村,这是礼尚往来,你请了我,我也会请你,大家会通过这个方式来融洽关系,联络感情。其实,这也是乡亲们在通过这个方式,庆贺一年的收成!
现在,青壮年在村里的人少了,农户喂年猪的也不多了,冬至后走村串户的“杀猪佬”也没有了,互请“喝猪汤”的更少了。
我在想,这是乡村发展的必然么?是一种好现象么?对我而言,这个冬至数九天里杀年猪,已成为了一种怀念,一种乡愁。
04
冬至数九天里,老家乡村置办腊货的氛围也很浓厚。农家院落里,乡亲们灌香肠、晒干鱼、腌排骨、腌猪蹄等等,把它们挂成一排排,放在阳光下晾晒。
若有乡邻来访,看到晾晒的腊货,定能夸赞一番,还凑上前去,对香肠等腊货的品相、成色等作一番点评。
在数九寒冬里,那种场景其实是很温暖的。腊货的备制,显示了主人家对过年的期冀和对生活富足的期望。
现在,进了冬至数九天,人们备制腊货的,也少了。一是生活便利,超市、菜市等市场供应丰富,想买什么物品都买得到;二是对健康的重视。腌制品,吃多了对身体无益,已成了人们的共识,大家自然就备得少了。
05
冬至数九,经历数九过寒冬。节气到,“九九”歌仍念叨。
虽然时过境迁,有些冬至数九的习俗和生活发生了变化,但它留给我们的记忆,仍是深远的;带给我们的感受,仍是温暖的。
因为,我们在冬至数九的日子里,过完了一个又一个“九天”。它承续着我们的过去,连接着我们的当今,还延伸着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