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去读专业书,我总是习惯性本能的绕开它们,带着对其必然呈现出枯燥性的抵触,逃避更深度知识的浇灌,逃避能引发思考的机会,逃避踏上提升自我的阶梯。我在老师的课堂的最后看到了罗杰斯的《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这本书,正好看到图书馆有余量,便借来浅读一番。书的内容很多,我只是很宽泛的通读了一下全书,整理了一下书的内容和我的思绪,着重以传播学发展各个阶段不同理论研究的影响为阐释,梳理框架,自我启发。
我认为罗杰斯的这句话很好的将传播学这一学科的细水长流描述出来:“任何涉入一条新的河流的人都想知道这里的水来自何方,它为什么这样流淌?”传播如风如水,我们不曾刻意察觉,它却悄然成就万物。而这本《传播学史》,通过将学者的生活经历、研究方向、研究贡献有机结合,细致讲述了传播学发展道路上一个个里程碑的产生与演进,通俗与专业兼具,纪实与理论并重,传播学的源头活水可从中清晰探来。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传播有个大概的想象,比如在不同环境中传播效果不同,以及我认为它是系统性的,必然有能通过具象词汇来描述的一系列过程,但我没想到传播学的发展有这样多的分支,其中给我带来最大感触的便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让我意识到,在过去我对传播学的构想中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无意识传播的影响。如果说有意识的传播是每个人脑海中传播森林里一颗颗矗立的参天大树,那么无意识的传播便是大树扎根的土壤,大树是主要景观,土壤却是大树扎根的保障,它不可或缺,易被忽略,却也极其重要。我认为真正实现好的传播效果,便是引发个体在下意识的反应,而如何把握无意识传播的度,以及哪些因素影响或决定了无意识传播,在我看来仍然是一片广阔的探索空间。
在过去达尔文的进化论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对社会科学宏观层面的巨大影响下,弗洛伊德着眼于个体,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同时为今天的批判的传播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无意识传播也是我目前通读这本书以来最感兴趣的方向,我也愿意更细致地去细读研究它,期待会有更深层的收获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