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萧红原名张莹,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被评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幼年丧母,父亲性格暴戾,她从父亲那里得到了些许人间的温暖。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萧红性格中孤独敏感而又倔强的一面。
茅盾先生《呼兰河传》的序言中,写到:在一九四零年十二月——那正是萧红逝世的前年,那年她的健康还不成问题,她写成了她最后的著作——《呼兰河传》,然而即使是在那时,萧红的心境已经是寂寞的了。读一下这部书的的寥寥数语的“尾声”就得见萧红在回忆她那寂寞的幼年时,她的心境是怎样的寂寞的。
《呼兰河传》脱稿以后,因为史沫特莱女士的劝说,萧红想到新加坡去,她是希望由于离开香港而解脱那可怕的寂寞。新加坡最终没有去成,萧红不久就病了。在医院里她自然是更寂寞了,然而她求生的意志非常强烈,他希望病好,她忍着寂寞住在医院。
在香港战争爆发以后,夹在炮火与病死之间她更怕前者不过,心境的寂寞仍然是她一生中最大的威胁。她咽最后一口气时,许多朋友都不在她身边,就这样,她带着寂寞离开了人间
从茅盾先生的叙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萧红写《呼兰河传》时的心境是寂寞的,她的童年是寂寞的,甚至于她的一生都是寂寞的。
但是,在我看来萧红的童年是幸福的:她们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还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很小,不太好看,满身带金粉的大红蝴蝶才好看。花园里边,还有各式各样的花朵新鲜漂亮。
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到她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因为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就觉得他们是并不存在的。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她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栽花、拔草、种菜。也不认识那个是草那个是菜,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割掉,留下狗尾巴草。
祖父教她辨认谷子和狗尾草只是马马虎虎地承认然后就跑去摘黄瓜吃,黄瓜也许没有吃完就又去追蜻蜓,追不上于是就去做别的。玩腻了,就去祖父那里乱闹一通。
等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觉,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是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
四月十八的娘娘庙大会这庙会的土名叫做“逛庙”,其中以女子最多。女子们早晨起来,吃了早饭,就开始梳洗打扮。打扮好了,就约了东家姐姐,西家妹妹的去逛庙。
祖母死后就跟着祖父学念诗,念一阵,念困了就再睡去。因为念诗的声音总是很大,祖父常常警告说:“房盖都要被你抬走了”。但过不了多久就又喊起来。
在萧红寂寞的童年中还有些许的乐趣,所以即使是在那些更加令人不满意的时光中,也要珍惜那些不可多得的美好瞬间。因为那些事情中还有童年的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