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年味儿,必有文化血脉的传承。子云:“祭如在。”千年前夫子奔波在这片土地上,也许是在某次家祭中,夫子感慨颇深,说出了这三个字。我对于这三个字,有着独特的感受,其实所有的齐鲁儿女基本都有这种年味记忆,所写此文不仅是去记叙这一传承百年的春节传统习俗,同时也有我的个人情愫。迄今为止,我没有发现哪种怀念祖先的形式,比我们山东人的这一方式更加亲切温馨。
“家堂祭祖”是我们山东人所熟知的一种春节祭祖形式。山东人的年味儿围绕着“家堂祭祖”,同时它也在影响着一代代山东人。春节里的“家堂祭祖”让生者感受到祖先并未走远,家族精神一直延续。
年味儿重在传承,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急剧转型,像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说没有一人从事农耕,过去的老老实实种地养家,攒几年钱盖上五间大瓦房,在现在农村人看来是一种“没出息”的标志。父辈农闲起早贪黑打工赚钱,为孩子买房买车,哪有人还忙年。
有人说年味儿淡了,某些人一定会搬出:经济迅猛发展,生活脚步加快等等客观因素来说,而我认为根本原因是“人心”。人心越来越不团结,不淳朴,乃至不敬畏。当今农村正处在一个急速变化的关口,对于家风、家训等,越来越多的人淡忘。因为没有人去主动强调,村中的“遗老”们也懒得提了,也“知难而退”。传承千年的文化传统,在一次次运动、革命、浪潮中,渐行渐远。中国年轻人很有想法,把任何节日都能过成情人节。文化自信,刻不容缓。
在山东过了小年儿,小孩儿们吃着祭完灶的糖瓜,在街头巷尾放各种小炮仗。男女老少则要为三十儿祭祖,开始炸供、蒸饽饽、杀鸡割肉。站在天井里,走在大街上,到处弥漫着炊烟与炸供的味道,老家烟火气依旧存在于我的嗅觉记忆里。年味儿既单纯又丰富包容:爆竹味儿、香烛味儿、纸墨味儿、亲情味儿就是年味儿。
在山东农村过年最为隆重的便是家族祭祖,古书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儿时,进了腊月全庄老少都在为三十儿的祭祖忙活着,从供品来说,主祭人家里必备的是三牲——猪头(或方子肉)鲤鱼、鸡(山东祭祖的鸡是“盘”过的,即把公鸡杀后趁着热气做成昂首挺胸的样子,两个翅膀从咽喉穿到嘴里,鸡爪反抓着鸡身)还有炸豆腐片(谐音斗福)、炸菜丸子(团团圆圆)、炸糊涂鸡、炸藕合等等,金黄地供品装在碗里,上面再覆盖上芹菜或香菜的叶子,衬托得格外新鲜亮丽。另外准备四个小碟子:或装苹果(平安)橙子(心想事成)柿饼(事事如意)点心糕点等等。除夕把八仙桌抬到堂屋靠北墙正中,桌前系上桌帷。家堂祖影悬于北墙之上,两旁挂对联配轴,上书“祖宗已远四时享祭诚依旧,子孙虽愚五经礼乐不可弃”“仁孝念家风,诗书承世泽”等等怀念先祖,教诲后人的对联,也有的悬挂长钱(用黄纸剪成的长长的纸花,用以象征祖先魂灵)然后拿六双大红色筷子,竖着倾斜摆在八仙桌北边倚靠着族谱画的一面,
依次将四碟、三牲、酒壶、各色供品摆好,最前边摆烛台、香炉,炉前放置三个酒盅,烛台两侧分别摆放五个白面大饽饽,五个黄面小年糕。白胖地馒头显示了老百姓的富足,点缀着大红枣的年糕娇小可爱,劳动人民的热爱生活之情,在这一刻表现得淋漓尽致。迎接祖先的宴席摆好后,顷刻间感觉年就是这个样子,年味儿扑面而来:色彩上,浓烈喜庆,大红大绿;味道上,人间烟火;听觉上,子时寂静,五更鞭炮隆隆;心理上,庄严肃穆,神秘好奇。
在这场仪式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悬挂在堂屋北墙上的家堂轴子画,色彩浓烈却又不失和谐,欢快中透露着肃穆祥和。我们博兴、东营等地区的家堂和高密、烟台、青岛等地区的家堂不同。博兴等地区的家堂上方祖宗牌位是没有甬路的,且牌位格子尺寸大,按辈分名讳仔细书写,其他地区格子小,只书名字与某氏。家堂画简单分为三部分,最下边是家族祠堂正门加角门,一对石狮分立左右,门前车水马龙,络绎不绝。有抬食盒的小厮,有挎刀的武将,有捋髯微笑的一品大员,有调皮可爱打着灯笼,拿着炮仗的小童,孙子搀扶着手拄龙头拐杖的老爷爷,还有摇扇斯文的年轻状元等等。穿着节日的盛装,准备进入祠堂祭祖。进入祠堂天井里,两旁分别是高大挺拔的松柏,象征祖德万古长青,枝叶绵绵。还有两头鹿、两只鹤(谐音六合同春、鹤鹿同春)左边小童清代打扮,捂着耳朵,跨步伸手去点二踢脚,右边明朝书童,一人抱书,一人挑着竹竿放炮报春。上台阶进大厦,便来到核心大堂,上悬一匾红底蓝框书“慎终追远”,几根朱漆大柱子上挂着教育后人,铭记祖德的对联:劝学、读书、勤俭、忠孝等等。其实这就是这一传统习俗的核心,告诉后人怎么去为人处世、家族和顺,怎样传家教子等等。没有庄严地形式,如何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得以传承。
当我还在吃糖的年纪的时候,看到大祖父家里家堂上的祖先牌位时,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乃至吸引。恭正的蝇头小楷,将各世祖宗名讳分昭穆写清,排列有序,一丝不苟,亲疏远近,一目了然,那时的墨香依旧萦绕在记忆里。书写牌位必须请村中老先生用毛笔,依照老族谱上的牌位誊写下来,不能出错,中国人在对待祖宗这件事上真是毕恭毕敬。木有本水有源,饮水思源,不忘前辈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优良传统。听爷爷说早些年村子里有玄武庙,全庄家族除夕下午都到十字路口的玄武庙那请祖宗回家过年。时光荏苒,玄武庙早已不见踪影,现在过年一些大家族都是去村中主干路上,族长手持七炷香朝着祖茔方向,作揖三拜请祖宗。有人纳闷儿为啥是七炷,其实香在这里是作为一种引导,缥缈香烟引领祖先不要迷路,两炷分别插在大门两侧,两炷插在堂屋两侧,剩下三根插在屋内供桌上的香炉里。其他的男性族人抱着礼炮,抬着长长的鞭炮,一路跟随着主祭人,沿街鸣放,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排场,是向其他家族,证明本族的实力及兴旺程度。到了家中将三炷香恭敬插好后,地上铺上苇席,主祭人带领全族男人向家堂祖影,三跪九叩。仪式完毕后,沏茶倒水,点烟吃糖,闲话家常,几位长辈还要在三十下午各族祖宗请完后,到相近家族进行祭拜。这就是孔孟之乡的春节仪式,这种仪式耳濡目染,我们山东人的心里也种下了兄友弟恭,父慈子孝的种子。除夕暮色微染之时,家家户户饺子下了锅,鞭炮声此起彼伏,各家都在等一个信号,听到邻居开始放鞭炮,自己也抓紧点上,然后在大门外“发纸马”“照庭”,年就在这爆竹声声与神秘仪式中悄然而至。
齐鲁大地上,最有年味儿的传统便是大年初一早上,家族集体磕头拜年,诸君有可能诧异,是真的磕头吗?没错儿,长龙般的队伍,响当当的三叩首。儿时,就随着叔伯兄弟一起走街串巷,从不熟悉家族辈分,到现在对整个宗族辈分,乃至五世家谱的滚瓜烂熟。这就是宗族文化的力量,更是年文化中历久弥新的年味儿。家族磕头拜年仪式,要从大年初一五更天开始,听到窗外鞭炮齐鸣,此起彼伏,儿媳妇们抓紧下水饺,第一碗先敬供奉在天井里的天地神位,堂屋里的列祖列宗,厨房灶君。睡眼朦胧,便被大人从被窝里拖出来,这天可绝对不能睡懒觉,全族男性首先要到家中供祖宗的族长家里磕头,然后再给长辈依次磕头,长辈们带着浓浓乡音客气道“别磕(KUO)了”“一来就是头啊”意思是不用磕头了,然后给父亲、大伯递烟递茶,给孩子们分糖果、瓜子、花生,屋内火炉旺腾,祖影前烛影摇曳,香烟缥缈朦胧,酒味儿醇厚,似乎世代祖宗就真的端坐在那里,享受子孙祭祀。看到长辈和蔼慈祥的面孔,让我懂得了家族的温情,就是这么简单,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千百年来儒家强调的“礼”在我们山东人的年味儿里,依旧是焕发着勃勃生机。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