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我第二次站在了天安门广场的起跑线前,这次的目标是全程马拉松。4个半小时后,我冲过了鸟巢42.195km的终点线。从一个跑步菜鸟到430(4小时30分)完赛,我用了两年的时间。
每个参加马拉松比赛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也一样。从小学到高中,体育课都是我的噩梦。你可能很难想象,一个中考数理化能达到299分的人,看到跑道、铅球和单杠时候的恐惧。十二年的校运动会里,我的背后从来没有带上过号码牌,每次都是带着课外书坐在看台上,把运动会变成我的读书会。
2012年10月,在检查多次没有找到血尿的原因后,突发肾结石。还好,幸运的碎石成功。这次记忆犹新的经历让我意识到,锻炼身体刻不容缓。13年北京马拉松比赛的线路经过家门口,看着几万人蔚为壮观的长龙从我面前跑过时,我也幻想着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就这样,带着试试看的想法,2014年,在家人和周围朋友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开始了自己的训练计划,目标半马。这一年从7月到10月,我一共训练完成了120多公里。
最开始的时候我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也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最开始的5km,对很多想跑步但没有坚持下来的朋友都是挑战,但对于我来说好像还比较轻松。总结下来两个原因,一个是我的体重轻,不到65kg;另一个是我耐力较好,初三毕业时为了提高身体素质练习过长跑4个多月(但这对体育成绩没什么卵用)。这些对于我控制体力和气息还是小有些帮助的。9月17日晚上,我在海淀公园跑出了15.85km的最长距离。从天安门起跑计算,到我家门口正好是16km,当时盘算着即使体力不支也能跑回家了。
信心满满,但比赛当天还是遇到了状况。
首先是大家都知道的雾霾天。其实早上5点多出门的时候,空气没有那么糟糕,依稀还能看到些星星。但等到8点起跑之前,空气确实很快恶化了。对于大多数业余选手来说,准备了一个夏天,客服了那么多困难才站在这里,怎么可能轻言放弃……硬着头皮跑吧。
第二就是“撞墙”。
名词解释:撞墙期,运动学术语,通常发生在第一次作长距离跑步,或者运动一下子之后,身体血糖肝醣都用的差不多后,身体就会转而代谢脂肪来产生热量,但是如果能量来源从糖转化到脂肪衔接的不顺利时,就会有一段没力的时期,这时身体会认为这样的运动程度已经到达自我设定、无法继续负荷的极限,肚子疼痛、呼吸困难、肌肉僵硬等征兆相继出现,让人觉得异常疲累,甚至喘不过气来。
每位第一次参加正赛的业余选手都会很兴奋,比赛前夜睡不好,比赛当天简直就是亢奋。这样直接导致前段跑的过快,后边没有体力支撑。我也是由于这些原因,没能很好的分配体力,最快配速达到了5分03秒,过家门口的时候才用了1小时30分。结果到18km的时候遇到了“撞墙”。最后三公里真是咬牙坚持,有点生不如死的感觉,第21公里配速已经降到6分41秒了。这也导致了没能完成2小时完赛的计划目标。比赛结束后穿长裤的时候小腿就抽筋了。
后来我查询了相关的资料,“撞墙”一般出现在28km的时候,而我在18km的时候就出现这种状况,说明两点:一个是节奏控制有问题,过于兴奋;二是训练跑量不够。有了这次经验,我在2015年,开始了更完善的训练计划,备战秋季的全程马拉松,这次的目标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比赛(比赛6小时关门)。
为了避开雾霾天,北京马拉松的主办方把比赛提前了一个月,这样训练就少了一个凉爽的9月。这一年,我训练总量达到了450km。
在这期间,我还参加了世锦赛的10km大众跑,成绩达到54分17秒。北京国际长跑节的半程马拉松,成绩终于如愿进入了2小时。
多次的参赛经验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控制好前5km的节奏后,我开始享受自由的奔跑。在小心翼翼的经过18km、25km和28km时,我惊喜没有发现特别明显的“撞墙”迹象,这绝对跟训练的跑量提高有很大的关系。但伤痛还是发生了。在过30km后,髋关节的疼痛开始发作,每次进水站都是冷敷和放慢速度,每次从走到跑的转换都要忍受强烈的疼痛,31km和36km的配速都降到了9分钟。在放弃和坚持之间的挣扎过后,我还是选择了后者,最后6公里没有再停下脚步,咬着牙在兴奋、掌声、欢呼声中冲过了终点,接受家人朋友的祝贺。成绩也进入了4小时30分以内,给了自己一个最大的惊喜和对训练的肯定。
这就是一个40岁的人,用两年完赛马拉松的经历。今年的计划又开始了,目标仍是完赛。要不要一起开始?
“Don't walk behind me, I may not lead. Don't walk in front of me, I may not follow. Just walk beside me and be my friend.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年)
马拉松相关文章:
马拉松顺利完赛的关键:配速!
马拉松赛道上,你应该这样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