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戒,我们聊一个多小时了,整场沟通感觉你像是一个机器人”,前几天,一个不太熟的朋友A惊醒了我。
当时非常想反驳,但又不清楚如何反驳。本着理性的原则(别人的建议要给好的回复),我淡定地说,“你说得好像有道理,我还需要思考思考”。但内心的真实情况却是:你真的是在开玩笑,从高二开始,我一直都在积极地探索自己的未来,探索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人际关系方面,大家都愿意和我交朋友。怎么可能会是你说的这种,我像是一个机器人?
这件事发生在我参加《思维攻略》的前夜,朋友A是推荐我上这个课的人,在上课之前,她一直在向我强调要带着自己的问题上这节课,问题越多,收获就会越大。
于是,我便带着“我真的像是一个机器人吗?”这个问题来到了课程。课程总共是四天,说是思维攻略,其实更像是对自己内心探索的一趟旅程,探索自己思考的固有思维模式。我对自己一直比较满意,自认为生活中遇到的很多糟心事都通过自己的方式完美地解决了。所以,前三天,看着很多人眼泪哗哗流而我依然坚挺非常满意。对大多数人的经历,其实我是非常无感的。每每听完一个故事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问题明明有解决方案,为什么不去解决呢?
直到第四天,我第一次举手发言。站在舞台的中央,我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自己追梦的故事。自我感觉讲得非常好,把我从高二时期困惑以及接下来一步一步地探索全部讲了出来,跌宕起伏。
然而,导师说,大家听完八戒的故事是什么感受。大家有没有发现你听到了八戒的很多想法,但是没有听到八戒的任何感受。
此时我想到了之前朋友说和我沟通像是在和机器人沟通,内心开始怀疑:真的是这样吗?我不太明白我的想法和我的感受有什么区别。于是便告诉导师我不明白你说的意思。
导师通过语言、画图等方式又像我讲解了三次什么是用心交流。我似乎开始懂了一点,但其实并不是很懂。
紧接着我的一位同学发言,在我看来不是很好,语无伦次,条理非常不清晰。然而,导师告诉我八戒你看看刚刚这位同学的发言,就是在用心交流。然后我开始分析我刚刚听到的这位同学的全部发言。我发现,这位同学的发言虽然条理性很差,但他说出了很多当下的很多感受,或紧张,或无奈。
而我在阐述我的故事时,更多的是说我的逻辑分析、我的推理,感受这一层面几乎没有。这时候我意识到与人沟通要加入一些自己的感受(此时还是在理性分析)。
我开始思考我是从什么时候变得如此理性,我是如何变得如此理性的。紧接着我又发现了另一个发现:高二以前我是用数学思维解决数学题,高二以后我是用数学思维解决人生题。大方向上我会问内心的想法,但问完之后都会考虑现实实际因素,然后做出最优的选择,这就好比数学中的线性规划。
这样来看,我似乎确实会很理性地思考分析问题,甚至可以说关于我的梦想的故事也是理性告诉我,讲这样的故事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资源。可是,我为什么会变得如此呢?
一点一点地感受与探索,我似乎有了一些答案。其实有关于自己有一个很明确的现象:我从来不会告诉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哪怕是身边最亲近的人,从来不会。一直给外界展示的都是厉害的、坚强的那一面,而内心真正软弱的那一面慢慢地隐藏了起来。
于是,这几天开始向身边最亲近的人表达一些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也渐渐可以理解女朋友的那种感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