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是水的精灵。它洁白、轻盈,美丽、素雅;它总是迎着凛冽的朔风悄悄的到来,又在融融的春阳下无声无息的走了。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想,诗人往往移情于“雪”,或以物喻人,或借景抒情,或状物明理,或托物言志,变幻无穷。“雪”摇曳多姿,撩人哲思,给读者产生丰富多彩的审美愉悦。
以“雪”喻人。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描绘闺中女子梳妆的生活细节。读之,使人感到浑身雅艳、遍体娇香,让人欣赏让人醉。借雪写人的肖像美,耐人寻味。
以“雪”衬景。岑参中对“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变化无常的气候忽发奇想:“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把枝头上白雪看成是盛开的梨花,通过比喻的描写和移觉的诉说,让人仿佛看到了春天盛开着的洁白的梨花,一股股幽香直沁人心脾。奠定了全诗豪迈乐观的基调,使阴霾的天空突然有了亮色,寒冷的空气突然变得和暖了。“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朋友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天山路”上远行,诗人伫立在风雪之中,目送越去越远的友人,难分难舍直到望不见人影为止。
以“雪”衬人。“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辇冰辙”大雪后,老人衣裳单薄,还是“心忧炭贱愿天寒”,因为越冷越冻,兴许越能卖个好价钱。诗中以“雪”的寒冷衬托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折射出劳动人民的生活如此艰辛;也用雪的洁白衬托了“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的憔悴的肖像;同时雪的洁白更反衬了封建统治掠夺的黑暗现实。
以“雪”抒情。“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极力渲染分手时环境的惨淡凄凉:北风吹雪,大雁南归。“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渲染战争气氛。“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雪寒风厉,行军艰难,传来《行路难》的曲调,仿佛看到月光下的战士闻笛思乡之境。
以“雪”写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大雪罩山,白茫一片,无飞鸟,无行人,江上一叶孤舟,舟中一个渔翁独自在垂钓。展示出一片荒寒冷寂。以雪述志,“独钓寒江雪”是诗人人格的精神写照。
以“雪”喻理。“雪云散尽,放晓晴庭院。杨柳于人便青眼。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雪云散尽,才放晓晴,杨柳便绽了新芽。柳叶初生,形如媚眼,赋予柳以多情的人格。点梅与柳眼的拟人对应,写梅柳的关系。待到桃红柳绿,山花烂漫,梅花悄然隐去。“约略颦轻笑浅”,这些化在微笑中几乎看不见哀愁,又给梅添了无限风韵。春光明媚之际,使人感到韶光之贵。可见,以雪化后春来到喻出人生的哲理。
古人咏雪,手法不同,角度多样,千变万化,异彩纷呈,领略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