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离不开沟通,但是我们很难把握沟通的要领,最近在看《沟通的艺术》糊涂灌顶,是我看过关于沟通方面比较深刻的书籍,这是一部心理学作品,作者以通俗浅显又不失专业性的心理学语言,向读者揭示了人际关系背后的一些奥秘,指出人们的所想、所做,语言和行动的反应,往往是基于一定的心理机制的。这既包括基于生理的心理反应,也包括基于社会文化的心理反应,可以说是一门人际沟通的心理学通识课程。
本书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帮助人们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看入人里”“看出人外”“看人之间”,分别对沟通中沟通者、信息传递、沟通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这本书全面而生动,是一本有用、有趣、不枯燥的人际沟通入门教科书。
“看入人里” :沟通者——“如何认识自己,以及与自己沟通的对象” “如何衡定话题的深度与广度”,“如何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想问题”。
“看出人外” :信息传递——“如何清晰地表达语言信息”,“如何借助表情、手势、肢体动作等让自己的话更具说服力”,“如何正确地倾听”。
“看人之间”:沟通关系——从人际关系分析了“每一段关系的性质和几个发展阶段”,“如何运用多种而不是某一种策略来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怎样做到趋利避害,实现彼此的双赢”。
一、沟通高手的特质
(1)拥有多样的行为反应;
(2)挑选恰当行为的能力:从三个方面判断
看情境:没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沟通技巧,时间和环境常常影响沟通的结果。
看目的:是疏远、增进还维持现有关系。
看对他人的认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背景,你面对的每个人,都带着他的过去来和你相遇,个人经验、原生家庭、教育程度、经济实力、身份地位等所有的因素都会影响沟通过程。
(3)表现行为的技巧;
(4)认知复杂度;
(5)同理心;
(6)自我监控;
二、了解自我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沟通是双向的活动,我们不仅要做好对自己的了解,同时也要了解别人,还要对相互的关系有一个把控,懂得倾听,学会合作,才能够完成有效的沟通和维护好相互的关系。
知觉、情绪、感受不同都会影响沟通的质量,而我们每个人对自我的认知不同,我们需要对自己有个清晰的认知,只有客观的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缺点,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行,才能更加平和的去展示自我,让别人更了解我们。
【自我】
我眼中的“我”和别人眼中的“我”是不一样的,
1、自我:自我概念是主观的,有时候可能因过时的信息、歪曲的回馈、完美主义、社会期待等因素被歪曲;自我是抗拒改变的,有认知保守主义倾向。
2、自我坦露:指有意透露自己与相关的信息的过程,而且这些信息通常是重要的、不为人所知的。
(1)自我坦露的好处有:宣泄;互惠;自我澄清;自我确认;关系的建立和维持;社会控制。
(2)在考虑什么时候坦露、要坦露多少内容,遵循原则:这个人对你而言重要吗?坦露的量与方式合适吗?坦露的风险合理吗?有建设性的影响吗?你的自我坦露是互惠的吗?
( 3)不愿自我坦露时,可以替代的选择有:沉默、说谎、模棱两可、暗示。
【知觉】
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对外界事物的评价是准确而客观的,但实际上,我们一直都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偏见的社会里。我们对外部事物的评价往往容易受到文化差异、社会因素、获取信息、社会角色的影响。
我们常说“眼见为实”,事实上我们的“知觉”并不靠谱,会出现刻板印象、以偏概全、先入为主、光环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投射效应、恋爱补偿效应、曝光效应等认知偏差。
认知是复杂的,因此,我们要提升认知的复杂度,聚焦事实,摆脱“看到什么,就是什么”的表面知觉。
【情绪】
我们的情绪会受到周遭感觉影响,这个过程会从一个人身上传到另一个人身上。 情绪是复杂的,既有生理的因素,也包括非语言的反应,而认知是决定情绪状态的最重要的因素。
情绪是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情绪表达的原则:辨认感觉;辨识感觉、说话和行动之间的不同;扩充你的情绪词汇;分享多样的感觉;评估何时何地表达感觉;对自己的感觉负责;关照沟通渠道。
三、识别他人
中国有俗话“男女有别”,“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沟通时我们要注意性别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我们要看人识物、因人而异,入乡随俗。我们只有了解沟通对象的背景,对他人有一定的认知度,才能根据对方的反馈,做出得当的反应。
【性别与文化差异】
文化与文化之间有时有着很大的鸿沟,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来自不同区域的两个人在沟通前,首先要互相了解生活背景,并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
关于性别差异,女性在对话的形式上比男性更加变化多端,男人说话典型地倾向于直接、简洁和任务取向。女性沟通喜欢聚焦具体事情和感受、私人化的话题,男人更喜欢喜欢工作、运动、宏观的内容。
除此之外,社会角色和生理因素(年龄、身体状况)也是影响沟通的因素。
【非语言沟通】
1、沟通过程我们要了解和识别他人语言方式,获取沟通信息时要注意观察对方的非语言,非语言沟通的类型:
(1)身体动作:姿势,手势,表情与眼神等。(2)声音。(3)触碰。(4)外貌。(5)物理空间。包括:距离性(亲密距离:0.5米之内;个人距离:0.5-1.2米;社交距离:1.2-3.6米;公共距离:大于3.6米)、领域性。(6)物理环境。
2、非语言沟通的三种价值:
认同管理(营造自己的形象)、反映和塑造(我们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传递情绪。语言与非语言沟通在沟通的每一个动作中都是紧紧相扣的两个因素,非语言行为与语言的运作关系:重复、补充、替代、强调、调整、矛盾。
四、倾听与共情
【倾听】
沟通中倾听是非常必要的,“倾听,不只是听见”,倾听本身就包含了对信息的处理,倾听是有丰技巧、有规则的。
1、倾听元素:听到,专注,理解,回应,记忆。
2、无效倾听的类型:虚伪地倾听,自恋地倾听,选择性倾听,隔绝性倾听,防卫性倾听,埋伏性倾听,鲁钝地倾听。
3、造成无效倾听的原因:超负荷的信息,心不在焉,飞快的思想,努力,外在的噪音,错误的假定,缺乏明显的益处,缺乏训练,听力的问题。
4、如何做到有效倾听:少说话,摆脱注意力分散,不要过早评断,寻找关键意思。
5、倾听反应的类型:
(1)借力使力。即:顺水推舟地让说话者继续自己的话题。(2)问话。包括真诚的问话、虚伪的问话。虚伪的问话包括:给说话者设圈套的问话,附加问句,实为陈述的问话,带有隐蔽计划的问话,寻求“正确”答案的问话,基于未经核实的假设的问话。(3)释义。即:倾听者将自己所解读的信息重新说一遍的做法。(4)支持。(5)分析。指倾听者对说话者的说话内容加以解释。(6)忠告。即通过向对方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帮助对方的目的。(7)评断。即用某种方式去评价别人的行为和想法。
【共情】
共情是一种能力,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共情就是使用同理心,进行人文关怀共情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视情而定。还应把握时机,还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如目光、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动作。
所谓同理心,即从另一个人的角度体验世界、重新创造个人观点,也就是说设身处地的去思考。
如何培养同理心,首先是先把自己的意见放到一边,试着去理解别人的观点,同理心并不意味这要同意对方,但可以帮助你在争执的时候快速找到基本共识。二是表现在情感上,去体验别人的感受,他们的恐惧、悲伤、失望。三是关心对方的福祉,不光是和对方有一样的想法和感受,而是进一步真诚地为他们的利益着想。
【沟通技巧】
谦逊的态度、 委婉的语调、不做沉默的智者、因人而异、善用我们代替我、选择积极的词语多肯定对方。
五、人际关系处理
【沟通和关系的演变】
人与人之间因各种需求而建立关系,影响人际关系的维持与人的外貌、彼此的相似性、人格特质上的互补、相互吸引力,能力、个人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人际关系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到沟通中的人际关系演变,并根据不同阶段做出不同的沟通形式和亲切感、即时性、尊重感、控制性的程度。
人际关系的演变模式:发展的观点:初始阶段—试验阶段—强化阶段整合阶段—分化阶段—各自阶段—停滞阶段—逃避阶段—结束阶段。
【人际沟通中的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包括家人、朋友、恋人之间的关系,每一种关系中的亲密程度都是不同的,我们所要做的,是选择适合的策略和方式,来维护好这些关系,并在关系出现危机时,进行及时地修复。
1、亲密的四个维度:身体的;智力的;情绪的;共享活动。
2、四种不同的家庭沟通模式:一致型(两高)、多元型(前高后低)、保护型(前低后高)和放任型(两低)。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家人的沟通更是占据了大部分的比例,但是我们往往与家人沟通很随意,语言上不加修饰,甚至把最坏的语言脱口而出。所以了解和修复人际沟通中的亲密关系十分重要。
为什么女性更爱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亲密关系里,我们会发现大部分的女性比较爱喋喋不休,丈夫会埋怨妻子爱唠叨。社会学家研究发现:女人比男人更会建立和维持亲密关系。并且女人更愿意共享她们的想法和感觉。
3、友谊的类型:年轻的和成熟的;长期的和短期的;关系导向的和任务导向的;高度坦露的和低度坦露的;高度义务感和低度义务感;频繁接触的和偶尔接触的。
【处理人际冲突】
1、冲突的类型:
(1)逃避(双输)(2)调适(一输一赢)(3)竞争(一输一赢,有时会转成双输)(4)妥协(部分双输)(5)合作(双赢)。
2、解决冲突:
解决冲突最好的办法不是用“我的方法”或“你的方法”,而是“我们的方法”,双方要抱着利他思维去解决冲突,利他就是利己,只有通过合作才会带来双赢。
【最后的话】
阿德勒说过:人的一切烦恼都是来源于人际关系。不管任何关系都需要我们去沟通,去维护去改善,沟通是一门技术也是艺术,也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没有人是天生的沟通高手,沟通能力是可以习得的,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训练、调整而提升起来的,最后,愿你的精进之路没有弯路。
喜欢记得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