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高声朗诵《孟子.尽心章句上下》其中对于孟子所说“君子不谓命也”颇有感触!孟子认为无论是美味、美色、所见所闻、舒适安逸虽然都是人的天性所要追求的,得不得的到,还是看命运的作用,这不是天性可以决定。但是君子对于“仁、义、礼、智、天道”的追求,虽然也有命的作用,关键还是事在人为,个人完全可以自主选择!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大意是:
孟子说:“口对于美味,眼睛对于美色,耳朵对于声音,鼻子对于嗅觉,手足四肢对于安逸舒服,是一个人自然天性的追求,是否得到,是由命来决定的,君子本身不是把它看成天性所致。仁对于父子,义对君臣,礼对于宾主、智对于贤者,圣人对于天道,有命的作用,也有天性使然,君子不认为都是命运的安排。
个人看法:
人,作为一个高等级的社会动物,在欲望上的追求有两大类,一类就是生理上的追求:“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用孟子的观点看“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这些虽然是人性的追求,有命的成分与作用在,不完全可以通过追求人的天性就可以实现达到!
另一类是精神境界上的追求:“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用孟子的观点看,这些追求本质上反应的是一个人对人生命运的追求,有人性的成分,但是不完全是命运的安排。
孟子的这段文字应该说是人类最早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雏形。人类最底层的需求就是生理刺激,吃喝玩乐,最大限度地进行视觉、味觉、触觉、嗅觉对于眼耳鼻舌的高强度刺激,已到达“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现在的人类商业产品以及各种美食娱乐活动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人类最底层的需求而产生!绝大部分的人一辈子辛辛苦苦
的工作,就是为了满足并解决基本的生存需求,问题是这个基础的生理需求一旦得到满足以后,时间一长,人类依旧还会感动内心空虚?怎么办?
因为物质生活到底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边际效益下降的问题,也就是物质生活满足到一定程度,人就会麻木,就会疲惫,精神会再度空虚,所以从人类的天性出发,人类的追求必然会向精神世界深度进军,“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们在饱食暖衣的基础上,必然会开始思考仁义礼智,也就是“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仁义礼智相对于父子君臣宾主贤者,透过这层层的人际关系与社会次序,我们感觉到人类社会逐渐由低等级到原始社会向高等级的国家管理模式运作时,人开始复杂化,人已经不是单纯个体的生理性的高等动物,更是具有许多社会属性社会角色的社会动物,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旦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时,就意味着个体人不仅仅要为自我的生存负责,更要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人类个体与群体负责,这个时候,人性向善就是关键,人性向恶就会造成巨大的不安全与破坏。如何确保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人性向善?那就是通过管理层自上而下进行分工合作系统教化而成,这个教化的内容就是“仁义礼智”—-“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如果把这些都教化到位,或者一个人都能够呈现出“仁义礼智”的天性,那么不但这个人是一个合格的具有“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人,更是成熟社会合格的公民。
余超林早读 《孟子》感言集之242:君子不谓命也
2019-1-27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