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很喜欢听《得到》上面罗老师不需要付费的自己的专栏,通过这种方式每天能够积累那么一些想法。
有一次罗老师说了一个最新的科学研究发现,我们未来的人可能会活到超过100岁。罗老师都觉得自己能活到100岁,我有什么理由不乐观呢?
这个想法我一直也没有特别当回事,直到最近,我开始重新把生活过成了那种呆板的、重复的、计划性的日子,我倒是过得很舒服很燃,可是我难免会在心中问自己一些问题,比如说,不合群是不是一件好事?重复刻板的工作是不是会抹杀自己的创造性?如果我一直如此自律,是不是我就永远都不会有亲密的关系、锻炼不高自己的情商?其实这几个问题的后面还有一个更加终极的问题,那就是“我的一生,是不是要顺从本心,可是最后却活的呆板无趣、像个机器?”
听马老师的《职场B计划》能够让自己想通很多问题,我问自己说为什么那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说的也很精彩,可我都将信将疑,可是唯独马老师说的话我几乎立刻就会用我的行动来表示赞同。这个问题不是那么地难以回答,我很快就明白了说,原来马老师一直在用一种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而这正好是我的价值观的核心,所以我不仅仅是遇到了一位智者,可以说我是遇见了一位话比我说的更明白,表达得更清楚的“知音”。
可是你要知道,长远的眼光的意思就是我想要得到的那样东西太大,以至于我愿意忍着吃很长时间的苦,等待它准备好了成为我的一部分、供我享用。这种积累是漫长的。我必须找到理由说服自己有耐心。而这个说服我的理由,正好是罗老师的“人类将活到100岁。”如果我是一个活在当下的人,凡事当下付出当下就想要收获,那么我真的没有什么勇气去活100年那么长,我所能折腾的事,三下两下就体验够了,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那我怎么去打发剩下的几十年的时间?可是我的学识让自己受不了成为一个短视近利的人,我每做一件事都会去下意识地评估一下对未来的我到底有没有帮助?我努力不要去给自己的未来挖坑添堵。现在我知道这样做的意义了,我每每想到有一件事不擅长,我必须要忍耐个三五年,努力勤学苦练,才能到达那个水平,我就会跟自己说,三五年过去,你还有至少75年的时间来享受这种苦练带来的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我问自己,重复刻板的工作会不会抹杀自己的创造性? 然后心里的另一个自己说,创造永远都来自于重复地、复杂的积累。
我问自己,不合群是不是一件好事?然后我想象了自己的一生,发现在我的想象里面,70%的比例的时间里,自己都是在孤独且舒服地做着自己,想想在做同样事情的执中学长和邱晨,我就觉得这样的生活才最为值得期待。
因为未来还有80年可活,我才觉得此刻真的须臾不可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