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每一个部门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都或多或少的是流程中的一部分,既然是流程的一部分,就会有沟通交流的需求,也就难免会产生冲突。
产生冲突的原因肯定是因为有了消极的东西,至少是不如意的地方,或许在流程上游也或许在流程下游。
我们往往会认为冲突是不好的,常常会尽量避免冲突。但是,在工作中,当大家都避免出现冲突的时候,可能并不是因为积极地解决了出现的问题,而是因为大家对问题习以为常,不再认真争辩了。
我是很担心这种看惯不惯的习以为常,因为,从我的经验来看,这往往是形成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文化的基础。
所以,当我发现有这种情况时,我会尽量去营造冲突,制造一些互相制约。
1.
对于生产计划,我们每周都会安排固定时间讨论,并制定下周的日计划。之前是注塑车间和装配车间,后来是五金车间和装配车间。当然,涉及到的物料还有很多外购件。参加的部门主要就是生产、物流和采购。
每周四或周五谈好下周的生产计划后,本来应该严格按照计划进行的,但往往发现执行时产生了偏差。我看到装配的生产计划每天更新,而不是按一周的计划制定好,去跟进。就问装配车间的生产主管:“你的计划为什么不按我们谈论的生产情况制定好一周的,然后下发给各个组长呢?”
“五金的流程长,物料比较散,不容易成套地生产物料。常常装配生产时,发现缺少某个物料。他们没有做出来,我制定计划也是白做,还不如每天根据五金的物料情况进行更新呢!”
“你每天制定计划,仅仅是根据生产物料情况,但却没有紧盯住你的产能,就很容易忽略工时利用情况,或者说效率。”
我也知道,当装配发现缺少物料的时候影响就非常大,确实是一个非常讨厌的事情。
我简单地整理了一下现在的物流和信息流(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生产是多么混乱和浪费了吧):
然后召集五金车间,仓库和装配谈论此事,简单地画一个内制料示意图来解释。
“图示虚线是信息流,实现是物料流。生产和仓库必须严格按照谈论好的既定计划来安排生产或备料。大家用的都是同一个计划,装配当天生产什么,仓库就应该提前备好什么物料;仓库备什么物料,五金就应该提前生产好什么物料。整个需求必须是成套的安排,如果没有成套,哪怕是差一个螺丝钉,也是没有备好或生产好。”
“那这根本执行不下去,因为五金经常缺物料的,他们很难成套的生产供料的。”仓库人员说。
“这样一执行,你就会知道,很难行得通。我们甚至已经在生产了,还会发现缺物料。”装配说。
“比较难,我们工艺路线比较长,有下料后入库的,有下料后需要折弯入库的,有下料折弯后,需要焊接、打磨后入库的。有时候生产的物料出现品质问题,一报废就要重头再来,你也不让生产库存。”五金说。
“我知道不容易,但一定要这样,否则的话,再过一年,两年,十年,还是这样。当装配发现缺料的时候确实比较晚,但仓库备料时发现缺料时未必晚。所以,装配发现缺料时,可以停止生产,并将工时损失的影响记到仓库头上,因为他们没有备足物料。仓库也不要喊冤,如果你在装配上线生产的前一天没有清点并反馈给五金。无论仓库是否有反馈,五金都有推脱不掉的责任,如果仓库有反馈给五金,五金就更是罪加一等,因为五金在物料入库前就应该自检成品BOM清单是否按需求生产完成。”我坚决地说。
“那到时候一定会吵作一团的。”
“我不怕大家在工作的框架下吵起来,边吵边沟通,该微调计划的,也不是不可以调整,但需要三方共同确认。开始的时候吵的越凶越好,大家一定会发现,慢慢地就不需要吵了。”
然后制定了各个功能块交接的时间点,并以此为流程进行执行。
我从不担心什么争吵,如果大家是本着优化流程或者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即使大家的出发点不是这样,而仅仅是因为担心承担责任,又有什么关系呢?你必然会看到往好的趋势发展。
但一定拒绝非事情本身的争吵。
2.
曾经收到一个车间物料员的邮件,邮件上说:
主题: FQC到底有几个标准?
各位:
这个汤盆01.12.1063032(图片略) 昨天在组装生产线上,FQC判定为不良。现在已经重新领料找五金加工给产线使用了。
今天FQC组长又把此汤盆判定为良品,让按良品入库! 真的很想问问FQC到底有几个检货标准? 就算是这次良品入库了,那下次仓库再发出来,产线FQC又不放,是不是要一直这样循环退补下去...
这种事情已经出现很多次了,望各位领导能够重视并帮忙解决!
然后,品质工程师回复道:
主题:回复: FQC到底有几个标准?
各位&Joe,
物料有明显的凹坑,FQC按照检验标准判定不良品没有问题。
FQC组长有成本意识觉得报废可惜,希望进行维修处理而不是直接报废。
FQC组长, 既然车间物料员觉得麻烦,那后续将按照不良品直接退仓。
再然后,就是生产主管的回复:
各位:
此汤盆并未让做任何维修处理,而是直接要求良品退仓的。说明昨天在产线上都是可以直接放行,打包入库的。
FQC如果在检验过程中有疑问和不确定的物料,不是应该直接问到本部门组长或主管、工程师的意见再确认吗?
而不是盲目地只顾着贴不良品标贴(这个红标贴是不是要贴的有责任感些?)让产线更换。
拆换下的不良品最后又成了良品,你们自己换位想一下,所浪费的工时 产能算谁的?
我看到这样的冲突,说实在的,很高兴,因为我们之前遇见过类似的问题,比如品质,比如少发料,但都是默默地妥协处理,没有人大声说出来。
但用邮件的方式来进行争论,并不是合适的方式。然后,回复道:
各位,
很高兴看到我们的讨论,虽然情绪上有点激动,但我看到了大家希望我们的工作、成本变的更好的愿望。
这里先给你们每个人一个大大的赞!但我更希望大家能坐下来好好地谈一下。
于是,我在想,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查了一下程序文件,发现有些地方可能说的不够详细。
总结一下供大家参考讨论,见下面的流程和注解。
希望大家能在按流程工作的时候再多一些沟通讨论:没有流程的,需要讨论,我们就讨论增加;流程不合理的,我们就讨论消减它。
任何一件事情,当开始有了冲突,我们去积极地暴露、讨论、解决,这些冲突才会慢慢变少,只有这样,我们做事才能越来越顺利。
3.
我之前在一家电子厂管理车间的物料收发配送时,因为仓库和车间的物料收发使用时间和用量并不完全匹配,时有发生一些工作衔接上的冲突。物料主管对此非常头疼,特别是贵重的物料(车间会使用到铜线锡条),设置固定点位使用存储,不能多领,也不能少领,不能早领,也不能晚领。仓库和车间的物料员上班时间也有不完全重合的时候,特别是节假日,更是凸显。这样仓库物料员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用量发料,车间物料员根据生产的需求和库存情况安排,导致收发料平台非常乱。
我召集生产、车间物料及仓库人员,先是让他们进行问题和方案讨论。很快,大家便吵做一团,表面上看都是说没时间和人手,根本原因是大家认为某些事情不该他们做,谁都不想多走一步。
于是,大家就有轻微的指着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路问题。
我打住大家的讨论,避免进一步升级。
“好了,大家都谈了很多自己的看法,有些事不谈不明。既然我们会有很多问题或困难,这说明我们就有相应的需求。”
我然后和他们一起将整个过程进行了整理。
整理好现状情况,留几个问题给他们去思考,进行下一步的讨论沟通。
在整个过程中,因为每个人角度和认识不同,并且担心自己答应的事情会带给自己功能组的不满,大家都怕一些之前的(额外)工作落到自己头上。这些可以理解,但不能放任不管。
最讨厌的就是那种自以为是地置身事外,事不关己的态度。
不可否认,我们在生产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生产电子元器件,因为在某些工序不良率比较高,我认为工序不良率高,从另一方就可以说是产品的稳定性不够好(关于不良率和稳定性的说法,如果你有不同意见,我可以理解,但我会坚持这种看法)。
前段车间生产的物料到后段生产过程中发现不良,生产管理人员找工艺工程师。
后段的工程师的逻辑常常是:其他批次是OK的,这批不良,是前段来料有品质问题,应该退回前段由前段工程师去分析。
前段工程师也有很常见的逻辑:我们测试是OK的,和其他批次的测试方法相同,这批不良,是你后段的工艺过程有问题,应该由后段工程师进行分析。
我看到他们在工作沟通群里吵得不可开交,如果在现实中开会,接下来往往会甩袖而去。
我将情况简单地画了一下,然后直接写道:请大家先对测试的条件和参数做一个关联分析(因为尽管是同样的性能参数,因为增加了后段过程,也不能完全等同)。如果缺少整个过程的参数分析和工序关键因素的解构分析,这两种思考逻辑都是片面和不负责的。
后续的结果当然是在生产的压力下互相取证、合作、沟通来解决。
我始终认为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然后才是更多人欣赏的第二步——“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
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但切不可只见一点不见一线。从流程的角度来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此类问题,这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是一种系统性的思考。
****************************
制造冲突,绝不是故意去为难或破坏,而是要在冲突中改善成长,发现问题能不隐瞒,不忽视。
当然,我们在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时候,部门之间的合作和支持,有时候是需要一点让步和付出,难免会有资源上的需求和限制,这个时候,大家的合作方向应该是一致的,有时候还可能需要一点妥协,但这不是对问题的妥协,而是对资源配置下的合作妥协。
.......呢?
更多文章,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Falconet。
此公众号目的是提供生产和品质相关工作的平台,旨在提高读者的精益管理水平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