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这节课我们来制定班级公约,首先,请大家翻开书本第11页,独学三分钟,预习时可适当圈点勾画,弄清口语交际的主要任务。”
任务下达后,教室里立刻响起翻书声与笔尖摩擦声,只有个别孩子行动稍慢,需要我走近提醒。三分钟一到,孩子们停下笔,期待着我的预习提问——我向来习惯用几个问题了解学情,给他们一点任务式的紧迫感。
简单提问后,发现孩子们掌握得不错,既懂了“公约”的含义,也清楚班级公约所要的涵盖内容。接下来便是他们最爱的合作环节:以小组为单位,先交流班级现存问题,再针对问题制定可行公约,要求表达具体、书写精简。
瞬间,教室里讨论得热火朝天:有的组你一言我一语,小嘴巴像机关枪般不停;有的组为了凑近交流,站着、坐着、趴着,眼神格外专注;有的组分工明确,有人记录、有人倾听;还有的组,前一秒笑容满面,下一秒就为不同想法争得面红耳赤……
终于到了展示环节,大家摩拳擦掌、迫不及待。第一组代表率先上场,落落大方地将公约展在白板上,字迹十分美观。可当代表读起来,大家却笑得前仰后翻——只见公约上写着“不能喝酒,不能抽烟,不能吸毒,不能发嗲”。
我仔细一想,觉得有趣又合理:一来,孩子们或许觉得这些事根本不是他们这个年纪会做的;二来,这样的内容出现在班级公约里,确实显得不可思议。但这份“超前”的公约也算是提前打了预防针,不得不说,孩子们的想法还真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