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以为,自己已经渐渐从妈妈离世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但这周发生的事情让我明白,其实并没有。我依然需要时间——去悲伤,去思考,去重新看待生命的意义。
妈妈是一个勤劳、贤惠、孝顺、能干又睿智的人。可她的离去,却让我不禁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我害怕如果我也像她那样为家庭付出一切,最终我的先生和孩子们会怎样对待我?他们会真心为我悲伤,还是像老家一些人对待逝去的妈妈那样,甚至带一丝恐惧?这些念头缠绕着我,让我不知该如何继续前行。
最近带孩子时,我特别容易失去耐心。我内心渴望能温和地对待他们,可现实却总是事与愿违。越是做不到,就越焦虑,而我只能不断告诉自己:从此以后,真的只能靠自己了。
先生试图鼓励我,说多陪陪孩子,时光转瞬即逝。这些道理我都懂,但我却无法全心投入。越是勉强,就越烦躁,甚至不自觉用权威压迫孩子服从。连大宝都开始有些反抗,这让我更加自责。
昨晚,我本想和先生聊聊自己的状态,没想到他的回应却深深刺痛了我。他说:“你妈妈一辈子这么操劳,把你们都养废了。”我听完几乎要炸了。他认为我妈包办太多,导致我们姐弟三人缺乏自主生活的能力,但他同时又期待我能像妈妈那样全心全意为家庭付出——只是不要“包办”。这种双重标准让我感到窒息。
我赌气地说,那就向你妈妈学,放手、躺平,让孩子自然成长。你们兄妹不也长得挺好?生活能力强,社交也没问题。也许我真的该放宽心,让孩子顺其自然,想吃就吃、想睡就睡,学习上不必硬卷,健康快乐就好。有些话,就不必和先生多争论了。
妈妈确实为我们做了很多,但她并没有让我们变成“废人”。我们或许不那么世故圆滑,但正是她的照顾,让我们能更自在地做自己。我们性格文静,更愿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是勉强融入人群。每种生活方式都值得尊重,不必要求每个人都阳光外向、善于言辞。况且,母亲乐于给予帮助,这让她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这是她表达爱的独特方式。
我知道我成不了婆婆那样的妈妈,也做不到妈妈那样的妈妈,我也有自己的带娃方式。但我真的在思考,是不是该学会放松一些,不要那么急功近利。教育是长远的事,在我自己心态还不稳定的时候,更应先调整好自己,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
至于不擅表达的先生,也许我更该放下期待。记住我们共同的目标是把孩子养好、把日子过好。让他专注赚钱,提供物质保障;而情绪价值,奢望从他那里获得,确实太过奢侈——还是靠自己供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