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关注胡某宇事件,终于等到水落石出,竟然与我最早期的猜测是一致的。
在胡同学失踪的消息最初出现在网络的时候,我就隐隐感觉这个孩子可能是自杀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阴谋论也随之而起,才觉得或许是刑事案件,但106天后尸体被发现,警方通报确认自杀。
虽然此事件疑点重重,但作为吃瓜群众,任何猜测都不足为据,我只想写写这个已经逝去的15岁男孩胡同学。
01 造神
在此事件盖棺定论之前,人们似乎都没有关注过胡同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官方给出的信息中有对他的心理刻画——
经心理专家访谈、分析,结合胡某宇失踪前行为,认为胡某宇性格内向温和、孤独,在意他人看法,少与人做深入的思想情感沟通,情感支持缺失,缺少情绪宣泄渠道,常有避世想法,具有随时随地在书本上记录自己情绪、想法的习惯。
——新民晚报2023.02.02
网上一些胡同学生前在草稿本上留下的字迹的图片,看到这些,我被深深地共鸣了——这不就是曾经的自己吗?
也许很多人难以理解为什么一个年仅十五岁的高中生会自杀,更难以理解为什么心理问题在中学生中这样普遍、这样严重。
在官方通报后,“请记住12355这个热线”冲上了热搜,“12355”是共青团中央设立的青少年心理咨询和法律援助热线电话。但是社会层面的关注与帮助只是治标,每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他的病根都在原生家庭。
胡同学是家里的第二个男孩,他还有一个大他15岁的哥哥,父母外出打工,他4岁的时候就被送到外婆家,成为留守儿童。
这样的经历十分普通,没有人会把它当成问题的根源,父母的缺席与失职也很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并且孩子还会被告知父母是为了你、为了给你更好的生活才不得已离开你。但心理专家所说的“少与人做深入的思想情感沟通,情感支持缺失,缺少情绪宣泄渠道”正源于此,可以说,这正是胡同学自杀的真正原因。
拙作《千千结》中写了一个家庭,女主姚千千的舅舅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姚建宏(大臭)自小被父母宠爱,而小儿子二臭却被冷落、被虐待,大儿子不幸得了白血病,在全家人忙乱看病时二臭离家出走,后来被找回来,然后又再次出走。
直到大儿子病逝,二臭回来葬了哥哥,然后便杳无音信,与他的父母彻底断了联系。
这不是我编的,而是那个村庄里真实发生的事,我不知道那个母亲究竟是怎样的心理,为什么会对她的两个儿子如此天差地别的对待,但有一点我们无法忽略,父母也是人,他们面对子女时也有爱恨情仇。
父母有时候并不爱孩子,甚至是恨,更常见的是忽略孩子的感受,阻断与孩子的情感交流,而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总是忽视这些,总是给其以正当的理由,把父母塑造成无私的、伟大的神。
当“完美父母”的形像在孩子心目中形成,他就缺少了情绪的出口,与父母之间产生芥蒂与矛盾时他无法解答无从释放,从而转向自我攻击。
02 造梦
当前社会语境下不仅仅善于造神,还善于造梦。
我本人就不是个正能量的人,而且非常社恐,虽然知道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什么,却依旧选择躺平,“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之类的论调深得我心,不管是生活还是写文,都丧得可以。
庆幸的是,我是成年人了,可以想怎么丧就怎么丧,最惨的是学生,他们是祖国的花朵,蓬勃向上是他们必须的精神面貌,他们不能只甘于眼前的平淡,还必须要有梦想和远方,一个胸无大志、只想高卧且加餐的学生必定是个学渣。
我们的传统文化更看重空灵的理念与绝对正确,而忽视不完美的真实和眼前的苟且。
于是,在胡同学的遗言(录音笔中)与遗留字迹(书本上的)中反复出现了“存在”、“意义”之类的字眼,他觉得自己的存在没有意义,于是得出结论,没有必要活着了。
意义是什么?
是社会为孩子造的梦。
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部分人都将沦为底层蝼蚁,碌碌此生,这样的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
在我生命的前三十年里,我也一直在追问自己,也曾多次得出与胡同学一样的结论。
但与胡同学不同的是,我没有他那么强的行动能力,更重要的是,我还有一丝丝不认命,在得知存在无意义的同时,我看到自己的一点闪光,我觉得自己能写一点东西,或许这是能证明自己存在的关键所在。
然后我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写文字有什么意义?
又一连追问了许多年,终于在寻找答案的路上找到了答案。
写文的意义就是写文,存在的意义就是我就在这里,人生的意义就是把没有意义的人生坚持活下去。
套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活着本没有意义,活得久了便有了意义。
活着的意义就是好好活着。
胡同学在社交软件中写道:“我试着销声匿迹,原来我真的无人问津。”
所谓“试着销声匿迹”,是自杀的预演,是他在求关注,亦是在求救。
而“无人问津”只是他的一场内心戏,如果他是个成年人,我一定不会可怜他,但他只是个十五岁的孩子,他把世界观建立在玲珑剔透的梦想和意义上,只要“无人问津”便会崩塌。
他怕跳楼后会很快被人发现,于是找了个偏僻的去处,但他不知道的是,他失踪后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每天上千人上山寻找,各大媒体下场发声,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
他以为的“无人问津”却是被全国十几亿人所关注,并且引发了如此强烈的舆论风暴,如果能知道自己如此重要,他肯定不会选择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