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被誉为“群芳之冠”、“山中高士晶莹雪”。她肌骨莹润,体态丰盈,品格端方,举止娴雅,才德兼备,性格大度,是金陵四大家族里“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的掌上明珠。因身上常年佩有一把刻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的金锁,与贾宝玉随身所带的通灵宝玉上刻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似乎是应和的,因此一向有“金玉良姻”之说。
对于薛宝钗这一人物形像,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薛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有人则认为,宝钗冷酷无情,虚伪奸险,是个“女曹操”。这固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因素,同时也说明这一人物形像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描写的客观性。
从《红楼梦》对薛宝钗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薛宝钗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形象,她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自觉的执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薛宝钗一出场,书中就铺陈了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描画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现实环境的个性特点,一个封建淑女的素描跃然纸上。
薛宝钗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特别是强加在妇女身上的道德教条。比如她曾数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以至引起贾宝玉的反感和排斥,所谓的“混帐话”,“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
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之类的封建说教;劝黛玉莫看杂书,坏了性子。这些都足以说明,在大观园的贵族少女群芳谱中,她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道德观念毒害比较深的一个。她是封建礼教的重视捍卫者,同时也是封建礼教受害者,但她自身并不自知。作为那个时代的叛逆者的宝玉,是很清楚封建礼教的害人之处的,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就是两人一直无法“交心”的本质原因。
薛宝钗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很世故,很会做人和处世。她一方面秉承“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同时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她聪慧过人,颇有才华,却又精于人情世故。宝玉在贵妃面前一句“姐姐”,她都要赶紧避嫌;一个一眼能看出的谜语,也要故作难猜。她一到贾府,就“大得下人之心”,甚至连那个“心术不正”,对一切人都忌恨的赵姨娘也称赞她“很大方”、“会做人”。
所谓“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而在这种貌似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中,她特别注意迁就、揣摩和迎合贾府当权派的心思,以博取他们的好感。
如贾母要给她自己做生日,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选取贾母平时的爱好来作为自己的“爱好”。她还当着面奉承过贾母。她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太去。”,获得贾母极大好感。
贾母夸她“稳重和平”;贾府里很受孤立的赵姨娘也赞她“展洋大方”,小丫头们也愿意和她亲近。 按照封建社会的标准,薛宝钗被称做群芳之冠,但又被称道为“无情”,应该是指她坚定、自觉、近乎麻木地信奉和遵从封建道德。所以有一种说法是薛宝钗“大奸不奸,大盗不盗”,恐伯就是指的她对封建道德的忠实维护和执行。
由于这种道德本身就是虚伪的。她得到了贾府上下的放心,并最后被选择为宝玉的妻子,也主要是她这种性格和环境相适应的自然的结果,而不应当简单地看作是全部由于她或者薛姨妈的阴谋诡计的胜利。
也就是说她的性格特点并非奸险,并非事事时时处处都有心机,而是她按照封建正统思想去做,而且做得又是那样浑然不觉。那样如鱼得水。尽管人们可以从她身上看到封建道德的虚伪性,但是这个完全不同于凤姐的两面三刀。
薛宝钗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还表现在她所具有的一些美好的品格。比如,她处事周到,办事公平,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比如当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揭示了史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的苦衷,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
另外一次,薛宝钗因考虑到湘云要开社作东,可能超支花费引起她婶娘报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对于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家境贫寒的邢岫烟,也多次施以援手。即使对大观园的下人,她也能体贴他们的起早睡晚,终年辛苦的处境,为他们筹划一点额外的收益。
薛宝钗有她善良、善解人意、与人为善的一面,但是这更多的是她的表层具象。往深一点去,就是“极端会做人”,只要涉及到利害关系的事情,她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守拙、藏愚、不知道”。
“金簪雪里埋”,薛宝钗这枚金簪大多时候说是深埋在晶莹的白雪之下,一旦触及里层,就会有刺骨的寒光。对于和自己利害关系的情敌和对手,她就既不“愚”也不“拙”,而是颇有心机。小说第27回,宝钗扑蝶追到滴翠亭,无意中偷听到坠儿替小红和贾芸传情的私密话,在小红和坠儿推窗察看亭外有无人偷听之际,为了提防素日“眼空心大,头等刁钻古怪”的丫头小红狗急跳墙,宝钗立刻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故意的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巧妙的把偷听的祸水引向了黛玉,这种手段何其急智和老辣?
薛宝钗最叫人感到害怕的是,在她温柔热情的笑靥下,却隐藏着一颗冷酷无情的心。小说第32回,王夫人丫鬟金钏儿投井自尽后,宝钗赶来安慰自己的姨娘王夫人:“姨娘是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她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宝钗面对这个被扼杀的年轻鲜活的生命,没有半点怜悯,甚至也“也不为可惜”,反而污蔑金钏儿为“糊涂人”!为了讨好王夫人,为这幕悲剧的制造者推卸罪责,说出了这段让人寒彻骨髓的瞎话、鬼话,她平时的善良都到哪儿去了呢?
还有尤三姐为柳湘莲自杀后,薛姨妈直感叹,可薛宝钗一点不为之所动,劝她哥哥不要张罗柳湘莲婚事了,赶紧请生意上帮忙的伙计吃饭感谢一下人家。亲戚之死、兄长的义弟(柳湘莲)出家远不及打点生意、偿还人情重要!
林黛玉喜怒爱憎形于色,虽然她“见一个打趣一个”,处处事事与人计较,但她心有所思,口有所出,把自己的心灵毫无遮掩地坦露出来,这些大多是大都是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或者是嫉恶如仇的品性的折射。薛宝钗则完全相反,处处察言观色,小心行事,该说的不讨人喜欢的话她是绝对不说的,不该说的奉承话她也能厚着脸皮去说。事无大小,都要绞尽脑汁,看风使舵!与这两种人相处,你更要提防哪一种呢?
宝钗一入荣府,“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
实际上林黛玉是以小心眼证明了她真正的大心眼,薛宝钗则是以大心眼的行为隐藏、伪饰了她的小心眼。比如在木石姻缘和金玉良缘的较量上,林黛玉真正和宝玉交流真心真情,并未刻意去讨好任何人;而薛玉钗这边,其实她并不在意怎样去培养同贾宝玉的感情,而是特别注意在能决定婚姻大事的贾府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身上下功夫,从而神不知鬼不觉地击败了林黛玉。所以林黛玉是无论如何斗不过薛宝钗的!
总之,薛宝钗是一个刻画得相当成功的受到封建正统道德影响很深复杂的任务形象。她的神秘让人永远看不透,猜不准,她的心机深不可测。从古到今的红楼迷爱她恨她,都可以列出一长串的理由,拥戴她的和贬损她的阵容同样庞大,双方叫阵争斗,至今也没分出强弱胜负。
关于薛宝钗这个人,我们不能简单地为她打上传统意义上的“好人”或者“坏人”的标签,包括曹翁本人都对她有褒有贬,感情复杂,一方面她是封建社会下完美的大家闺秀,姣好的面容身段,体贴周到,另一方面她又是名副其实的功利主义者,她身上所具备的美好品质似乎都只是封建礼教下的产物。在宝黛钗三人的婚姻中,因为封建礼教,她当上了“宝二奶奶”成了胜者,但在宝黛钗的爱情中,因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最终的结局却落得一曲悲剧。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山色归读”之《红楼梦》系列:
1、《红楼梦》里,“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具体是指谁呢?
4、身为荣国府长房贾赦的长子,贾琏为什么一直有“琏二爷”之称?
20、妙玉为什么有家难回?
23、林黛玉之弟生世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