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常规:第13天
起床:6:10
天气:雾霾
心情: 平静,偶有焦虑抑郁情绪
记录生活事件
①早晨五点醒了,又被焦虑恐惧绑架了。挣扎着起床看了下手机,已经6:10了。我想和老公说说话,可是又不知该说什么。最近几天,我对他态度很不好,他一直默默承受着,好像很怕我随时爆发。有些刻意回避我,怕有冲突。可是他越是这样,我越觉得愤怒。我感觉我们过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眼看老公就要出门坐车了,我说了句:“能不能坐下聊会”。老公说:“可以”。当时我们都算是心平气和吧。所以,也算的上是“沟通”了。我静下心来,听他说话,尽管与我内心的想法不一致,还是听完了。他的话,依旧是那么理性,甚至有些冷血,但却是事实。
虽然只有十分钟的沟通,我也算是跳出了自己的情绪,听了老公的一些想法以及对我的评价。虽然感觉很失望,却没有恼火。
②老公走后,闺女接着起床了。昨天和邻居约好了今早8:30带孩子去参加美术试听课。给闺女扎头发差点耗尽我全部力气和精力。依旧是焦虑,是自我否定。
接着,要给孩子准备早饭,如果是自己好像就可以不吃了。实在不知该做什么饭。幸好有前一天买的面包救急,又冲了杯奶粉凑数。闺女看到了说,这就是早饭吗?我弱弱的应了声,她也没再说什么。没想到的是,闺女吃着面包,喝着牛奶的时候,感叹道:“妈妈,面包配牛奶,简直太好了,谢谢你!”闺女如此自然的表达着她的情感,让我好生羡慕。而我却被消极的情绪包裹成个粽子,表达出的情感也是简单粗暴,杀伤力极强。
早饭后,我们提前到了孩子参加美术试听课的地方。在孩子上课的时候,培训学校的老师,单独给我们家长介绍了课程设置。整个过程,我很难集中注意力。
如果可以逃避,我一定会逃避的。再次意识到自己的退缩模式后,坚持陪孩子到最后。孩子的试听课,上的很开心。
努力加油,找回动力。
③上完课后,带孩子去了超市。闺女拉着购物筐,不断的挑选着她要买的东西,有一本书,一组酸奶,一瓶矿泉水,一块切糕……
我却绕着蔬菜区转了一圈,却什么菜也没买上。于是,焦虑的开始转第二圈,买了西红柿,想再选一样,可是就是拿不定主意,又转了一圈,挑选了些蘑菇,但是不知道怎么做,只是买了而已,就是想赶紧结束买菜这个事。
转了三圈,买了两样菜,排了两次队称重。最后,终于想起要买葱,但是想想还要排队称重,就放弃了。
“犹豫不决”无处不在,单单是买菜,就已经把我秒杀了。回家做饭,又是一阵茫然。不知道该做西红柿鸡蛋面还是蘑菇鸡蛋面,其实,我什么也不想吃。后来,还是觉得西红柿鸡蛋面更简单些,就下手做了,闺女吃的很满足。
“犹豫不决”到底是因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心里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并不是担心顾此失彼,这还是不同于选择性困难的状况的。
后记:
今天中午带闺女回家的路上,突然想到一个问题。
当我意识到并且承认自己经常性的抱怨生活,而不能感受当下生活中的美好时,心像是被掏空了一样。但是强忍着,回想着走过的路:
我能想到的:
①高中(2001-2004):
因为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所以,我经常会觉得当时所上的高中很差劲。甚至,有时感觉到很丢人。一直想证明自己,只要努力,一定也可以考上大学。想想那时的自己,真的没有好好珍惜那个当下。直到真的考上大学了,才会日思夜想曾经在那里挑灯夜战过的母校。
②大学(2004-2008):
我如愿以偿的上了大学,然而我却始终不能适应大学校园的生活。我羡慕别人的大学,别人的专业,同时,否定着自己,也否定着自己的学校以及所学的专业。于是,颓废过后,我想当然的选择了跨专业考研。理想很高远,可能也是为了给失败时的自己留有余地,因为,那太难了。大部分人都实现不了。然而,我却很享受同学们对我敢考敢报这一行为的夸赞。我竟是如此自欺欺人的自恋着,骄傲着……
③工作(2008-2016):
毕业后,父母不同意我再考研,劝我工作。可是,我有些逃避现实,还想去啃那块跨专业考研的大骨头。
后来,没有任何人劝说的情况下,我放弃了考研。把考编当成了奋斗目标,这根骨头看上去也很有营养,貌似也很有追求。突然意识到,我的眼睛始终是长在头顶上的。关键是,我确定目标后,也并没有脚踏实地。同样是很享受旁人对于我这高标杆的追求的赞扬。
从2009年开始,我开始着手行动,目的就是要辞职,要考编,要换工作。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却又想着辞职。从考出教师资格证,到超过考编年龄、户口限制无法报名,我用了三年的时间,让自己彻底放弃了考编。但是,“辞职”这个未完成事件,一直在心里埋藏着,终于有一天还是在沉默中爆发了。
2016年的夏天,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幼儿园招聘教师的简章。突然觉得机会来了,我激动不已,觉得自己一定能考上。也不知道当时为啥就那么自信?虽然,当时也曾告诫过自己:要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可是当结果大失所望的时候,我却再也不淡定了。毅然决然了辞了职,去了一所私立幼儿园,帮自己实现了延迟了太久的一份满足。当时觉得像是“八年抗日战争”终于结束了。
然而,当我享受喜悦时,却发现自己独自带着两岁半的孩子同时做一名幼师,困难重重难。尤其是加班组织活动孩子无处安放,孩子发烧肺炎住院,我不得不请假的时候,我自己败下阵来,认怂了,主动从幼儿园请辞,照顾孩子。(家人也开始指责我,放着稳定的工作不干,瞎折腾。)
④全职妈妈:(2017-至今)
在家待着快两年了,我却依然没有适应全职妈妈这个角色。我一直想有份工作,甚至无数次想回到原来曾经让我特别讨厌的那个工作岗位。可是,孩子无人照顾的现状决定了,我根本无法保证上班时间。很多人劝我做保险,或者是微商等时间自由的工作,我试过,却做不来。可能是我不够努力,不够想要。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啰嗦了很多,总感觉写不出,刚才一开头想写的那个点。脑袋有些混沌,撕开伤疤,难免会疼,也许突然想不起来,也是在逃避吧。
回头读了一遍,明白了自己的状态,想对自己说几句:
过去的放不下,
未来的不知道,
当下的看不见。
过去的真的过去了,改变不了,
未来的真的还没来,把控不了,
现在的真的是这样,接受就好。
原来真的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若不是回头看看走过路、做过的事,我真的不肯低下这颗高贵且倔强的头颅。
想起以前读的一篇文章来,很符合当下的心境,摘来再读。
非走不可的弯路
张爱玲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
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
我不信。
“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
“既然你能从那条路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弯路。”
“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
母亲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
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坐下来喘息的时候,我看见一个朋友,自然很年轻,正站在我当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条路走不得。”
她不信。
“我母亲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我也是。”
“既然你们都可以从那条路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同样的弯路。”
“但是我喜欢。”
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后笑了:“一路小心。”
我很感激她,她让我发现自己不再年轻,已经开始扮演“过来人”的角色,同时患有“过来人”常患的“拦路癖”。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过来人”的“拦路癖”无非是想让后人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但人性的发展却无视这些,它按照人的成长规律循序渐进,不会因为长者的经历,而非出后来人的成长过程。没有这一成长过程,就没有真正的成长。
这是规律。所以明智的长者会在叮咛之余,微笑着关注这一切的发生于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