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说,苏东坡的“东坡”是怎么来的。
元丰三年,苏轼被贬居黄州。
什么叫贬居?跟之前去地方做官完全不一样,地方做官不叫贬居,叫外任。贬居就跟在当地坐牢差不多。
在明清时代,贬居是让当地官员给看管起来,只不过宋朝人讲究面子,对于士大夫来讲,说得好听点,就是让你居住在这儿,给你一个官员职级,实际上跟坐牢没什么区别。
而且当地的官员不能对苏轼太好,当地官员也要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得选边站。
因为这个时候不是王安石变法了,是宋神宗变法了,对苏轼的态度代表着对皇帝的态度。
苏轼刚去的时候连吃喝都有问题。一开始,苏轼借住在一个寺庙里,靠苏辙接济他一些钱财,后来家眷来到黄州后,靠接济肯定不能过日子了,得自力更生。
苏轼就在当地营房东面(不能走太远,别人得看着苏轼)的一个坡上开垦田地,在那儿居住,“东坡居士”就是这么来的。
苏轼这个时候得自力更生,自己种地了,而且没有任何翻身的可能。
以前我们都说苏轼是少年得志,其实此时是元丰三年,东坡居士已经四十五岁左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