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北京
  • 苏轼十讲 第六讲《王苏关系》(王、苏)

    王就是王安石,苏就是苏轼。 为什么这个时候突然又提到王苏关系呢?从第六讲开始,一直到第十讲,苏轼进入他的人生的第二个循环。苏轼的为官之任是两个循...

  • 苏轼十讲 第五讲 庐山访禅(景和我)

    我们可以看到从这之后,历代文人作诗作词,在苏轼这个巨人肩膀上又有所发展。 古代杜甫也谈过“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不也是有我之境界吗? 苏轼...

    0.4 15 0 1
  • 苏轼十讲 第五讲 庐山访禅(有我之境界)

    但是请注意,苏轼这个时候找到的真面目还是佛家所说的空寂吗?还是禅宗讲的无我吗? 恰恰相反,苏轼是“有我”。 苏轼认为怎么才能让自己真正去体会到当...

    0.3 12 0 1
  • 苏轼十讲 第五讲 庐山访禅(生活角度)

    最后,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主体跟对象的完全契合。 要把自己想成庐山,庐山跟我之间是主也是客,我们互相之间要成为“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

    0.4 37 0 2
  • 苏轼十讲 第五讲 庐山访禅(空间角度)

    第二种方式就是空间方面,叫作“只缘身在此山中”。 什么意思?我能不能换一种角度,换一种理解的方式去理解当下、理解当地。 他就会说,现在待的这个地...

    0.3 24 0 2
  • 苏轼十讲 第五讲 庐山访禅(时间角度)

    苏轼想了这么几个办法, 第一个,时间角度。 第二个,空间角度。 第三个,生活角度。 先说第一个,时间角度。他给了第一种方式就是,“要识庐山面,他...

    0.3 21 0 1
  • 苏轼十讲 第五讲 庐山访禅(感受美)

    他怎么找呢?他先是跟他的弟弟找,因为他看他弟弟苏辙写了一首诗,说自己找到了真面目,所以他就亲自去一趟庐山,结果他真实地告诉自己,好像找不到。 首...

    0.3 24 0 1
  • 苏轼十讲 第五讲 庐山访禅(庐山真面目)

    元丰七年,苏轼上庐山了。 在这一讲,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了苏轼到底有没有去皈依禅宗,他是怎么理解佛学当中禅的思想的。 比如说,我们从小背的那首诗...

    0.3 14 0 1
  • 苏轼十讲 第四讲 三咏赤壁(人生安宁)

    后来《红楼梦》当中,林黛玉、史湘云,还有妙玉,在即景联句的时候,有一个千古名句叫“寒塘渡鹤影”,就化用于此。 这个地方,诗词进入一种空寂的境界,...

    0.3 57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