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一位高中辍学的来访者说过,他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去上学,然后再去面临学校里的其他问题,因为有些问题只有在那样的场景下才能碰到,也只能等碰到了再去面对。
其实这句话对于我们这些貌似健康的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呢?今天我们展现在别人眼里健康光鲜的样子,只是在这些特定的环境里的样子。或者说是已经在这样的场景下修复了很多坑洞后的样子罢了。而人生中还有些“大坑”不是修复一两次,或者脱离实际用预设场景来修复的。你也只能去建立一个这样的场景,不断地碰到问题,然后去处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大多是早年间的未完结情绪造成的。我也是在最近的处境中有了这样的觉察,以为自己准备好了,但面对实际状况时依然会用早年的模式进行应对,不自觉地会让自己孩子般的委屈,付出与得到的失衡感,内心会上演一出出的被害者的戏码。我内心深处还是会有自己不值得被爱的信念,对于爱的匮乏感会不时地冒出来。会用别人的言行来衡量自己被爱的分值。你看,就是这样把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和主动权就轻易地交出去了,不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还一味地指责对方没有重视自己,其实自己又何尝重视过自己呢?
不管是西方的心理学家,还是东方的先贤都说过先从自己出发,西方人说先爱自己,装满自己的爱箱然后去爱,就会得到更多的爱。东方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把自己修理好了就自然能处理好一切关系了。那么在什么地方去修身呢?到生活中去,去体验一切要体验的,然后这些体验中去感知,去做出调整。重要的是自己去生活,自己去承担和负责任。你有多大力量来感受这些的委屈和被伤害,有多大的力气和精力去指责别人,你就有多大的力量来让自己变得积极和幸福。你的生活要怎么样完全由自己来决定,而不是等待他人来负责。这是今天学习后的觉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