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似乎很容易就陷入天赋决定一切的陷阱。高中时比较流行的一个观点就是女生天生不适合学理科,男生不适合学文科。这种偏见就导致文科班多女生,理科班多男生。在上大学选专业的时候这种男多女少或者是男少女多的现象尤为突出。在体育界,全国每年都有那么多运动员,能够进入国家队就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要是能够参加奥运会的话,那就是天才了。我们总以为天才只是靠自己的天赋就很容易取得成功。讽刺的是,这些我们眼中的天才很少有人承认自己的成功靠天赋。就像来自英国的乒乓球名将马修·萨伊德曾经两次参加奥运会,一度雄踞英国乒坛近十年。在他的著作《天才假象:从刻意练习心理策略到认知陷阱》中,他结合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没有人能随便成功。成功的关键在于后天的勤奋练习,不在于天赋。
马修·萨伊德是天赋论的反对者,他指出天赋只是一个人的起点,只有刻苦的练习才能决定你走多远。马修本人就是一个很好地案例。他在运动员生涯中,就是一个很成功的运动员。后来又靠自学考取了牛津大学政治学、哲学和经济学,最后以一等成绩毕业。我国的乒乓球名将邓亚萍也有相似的经历。邓亚萍刚退役时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可是她后来也取得了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这真的是天赋使然吗?答案是否定的,马修·萨伊德在《天才假象:从刻意练习心理策略到认知陷阱》中给了我们详细的答案。
一、不低于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
格拉德威尔在他的著作《异类》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法则:一万小时法则。他指出,这时习得任何复杂领域内专业知识所必须的最低时长。就像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你努力的程度还不需要来拼天赋。如果每天练习三小时,这一万个小时大学是十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如果你现在每天拿出三小时来学习一门技艺,十年后才能达到大师级别的水平。我们中国也有句古话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这时也许会有人说:“我的驾龄也有十几年了,驾驶时间也差不多有一万小时了,可是我为什么没能成为顶级驾驶员呢?”这也就像我们中很多人英语也学了十几年了吧,可是有几个能达到母语水平的?想想我们在驾驶汽车或者是学英语是是什么状态吧!一旦我们掌握了驾驶技术,开车的时候是不是常常在走神?学习英语也是,我们背了那么多的单词,现在还能记住几个?相比于练习的时间,练习的目的更为重要,也就是马修·萨伊德所说的“刻意练习。”我们的大脑都喜欢待在“舒适区”,在这个舒适区里都是我们已经掌握的东西。我们一遍又一边的重复,也不会感到厌倦。但是也不会有什么收获。要想提高自己的技艺,我们就必须脱离“舒适区”,迎接更高难度的挑战,这个过程对大脑来说是痛苦的。有目的的刻意练习就是不断的走出“舒适区”来提高技艺的。
马修·萨伊德通过刻意练习正手击球法。通过这种训练,他的正手击球率从15个逐步增长到200个。退役后他成为了一名体育记者,采访了包括奥运会冠军在内的很多体育界名人。他发现,这些人无一例外的都是通过大量的刻意练习来提高水平的。巴西用“五人制足球”来训练球员;中国的乒乓球队进行多球训练;顶级篮球队用临时球员提高球技等,这都是刻意提高训练的难度。等我们适应了这些高难度的,那么我们比赛时的难度就会觉得很容易了。
这一点我们自己也有体会吧!举个例子说,我在上高中时,觉得化学课挺难的,可等我上大学后学习了有机化学。我才觉得高中时的化学就是小儿科。这个道理是和高手过招是一样的。通过和高手过招,刻意提高难度。我们才能积极想出对策,进而不断提升自己。而我们一旦养成了这种刻意训练的思维,我们也能快速成长,成为别人眼中的“天才。”
刻意练习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就是我们创新的来源。专家之所以能提出创意,就是因为他们长时间沉浸在自己选择的领域中埋头苦干。换句话说,灵感的降临不是意外之喜,而是对专业领域潜心研究后厚积薄发的结果。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广受世人推崇,这也是他用了13年的时间画了45张草图后才完成的。在此之前,他也是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临摹训练作为基础。就像是一个人再有音乐天赋,当灵感来临时,如果没有一点乐理知识的话,也写不出曲子来的。
二、积极的心理策略
在《天才假象:从刻意练习心理策略到认知陷阱》中,马修·萨伊德还告诉我们大师还会利用有效的心理效用来取得成功。比如在重大的比赛前,很多运动员都会寻找相应的安慰剂来告诉自己我能行。虽然很多时候这是高估自己的能力。即使这次失败了,他们也会忽略掉负面信息,继续抱着必胜的信念迎接下一次的比赛。这种心理暗示的作用无疑是强大的,我们在生活中也需要时不时的给自己加油打气。有时候我们会因为过度重视结果,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所以在重大的比赛时,我们要看淡它,保持平常心。这些都是保持成功的有效心理策略。
三、拥有正确的思维认知
一个人的思维影响了它的处事方式。固定性思维的人逃避失败,他们认同天赋论,认为失败是自己的天赋不行。这样就会使自己停止不前拒绝进步。成长型思维的人坦然面对失败,认为失败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固定型思维的人容易被世俗的偏见所迷惑,他们或许对于“黑人天生就擅长跑步”这样的结论深信不疑,而成长型的人则会探究这个结论的根源,以更加开放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
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很多人只是把天赋当做自己不努力的一个借口而已。毕竟没有天赋要比懒惰说起来更好听一些。我们听得多了,也会慢慢的而形成了这种偏见。就像文章开始说的女生不适合学理科一样。可是照样有很多女性在物理和化学界做出了接触的贡献。值得庆幸的是,今天懂得努力的人越来越多。因为这些人明白,即使拥有再好的天赋,如果不去练习,还是会被这个世界抛弃。现在这个社会拼的更多的是资源、是格局,这些都不是天赋所能给的。我们只有认识到这些,才能摆脱天赋论的陷阱。才会懂得只有长时间的刻意练习,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这也就是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