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开始今天这一篇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很私人的问题,请问你们大概经过多久的时间才走出失恋的阴影?为什么当年那么锥心刺痛的情感创伤,在某年某月的某一日回想起来,会如此的云淡风轻?如果从知识论的角度出发,应该如何解释这个现象?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今天这一篇的主角,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能够提供很好的解释。不过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休谟的生平。
早慧的天才、勇猛的斗士
1711年休谟出生于英国北部的爱丁堡,他天资聪慧,12岁就入读了爱丁堡大学,但是他并没有拿到学位,据说这在当时是很常见的现象。事实上,休谟一辈子都没有在大学里任过教职,他做过军官、外交官,当过家庭教师、图书管理员,这些工作都是他赖以谋生的职业,只有哲学思考和写作才是他毕生追求的事业,但偏偏他又是一个业余的哲学家,而不是今天的职业哲学家。
休谟曾经说过,除了研究哲学和一般学问,他对于任何其他学科都会产生一种厌恶感。
休谟是一个早慧的天才,他在18岁的时候就开始构思自己的哲学体系,这当然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给他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甚至因此患上了抑郁症,这迫使休谟暂时地放弃研究,过一种更接地气的生活。这段经历让休谟充分地意识到,在哲学与生活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是多么的重要。他曾经说过: “做一个哲学家,但在你所有的哲学中,你仍然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