揆度谨严之理,圆通活变之法,精当灵验之方。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针经》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天热衣厚则为汗,是汗溺一液也。汗多为津液外泄,胃中干燥,故不可与猪苓汤利小便也。
阳明主津液者也,津液充则不渴,津液少则渴矣。故热邪传入阳明,必先耗其津液,加以汗多夺之于外,则津液有立亡而已,故示戒也。汗多而渴当白虎汤,胃中燥当承气汤,具在言外。
“阳明病,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此论阳明之有虚寒也。脉浮而迟,浮为表虚,迟为里寒,乃下焦生气不上合于阳明,故表有阳明之热,里有少阴之寒。生气不升,故下利清谷。宜四逆汤启少阴之生阳,助阳明之土气。
脉浮而迟,浮为阳,知邪热之蒸发在表。迟为阴,知虚冷之伏阴在里,但见下利清谷一证,虽病在阳明,不妨从三阴例,温之以四逆汤矣。
此节言阳明病,则必有汗出恶热之阳明外证也。其脉举浮而按之迟,故曰表热里寒。下利清谷,不谓阴证者,以阴不得有汗。今自汗出而下利清谷,故用四逆汤,不特温里以止利,而且固表以止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