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甘肃为世人所知的大概只有敦煌石窟文化了,虽然早在高中语文课就从余秋雨笔下的王道士的故事中对敦煌石窟有了最初的映象,虽然那可以说是我们民族永远的痛。但知道2019年我带着孩子站在敦煌石窟的洞窟里,看到塞北的沙漠和丹霞绝美的地貌,才对那里有了真切的认识。那落霞的余晖、甜甜的葡萄、手抓羊肉的肥美、洞窟里壁画线条的飘逸与刚劲兼具、通往景区的道路上淡淡的牛粪味、包车司机的朴实诚恳以及看着好似现代,却总能在背街小巷看到旧时老旧的民房,这一切仿佛印在心里的画,总也难忘记。
终于还是在这个超长假期忍不住打开纪录片《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集中展现了甘肃作为连接黄河流域和西域的文化和经贸纽带,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也曾经有过浓墨重彩的属于自己的色彩和故事。终于补上了欠敦煌的一课。
原来河西走廊的打通靠的是汉武帝最初魄力十足却没有把握的用人政策,张骞出使西域原本也是一场九死一生的冒险,启用霍去病更彰显汉武帝的冒险精神。在与匈奴的抗争中彰显了帝王的雄心,慨叹古人征服天下的雄心和雄关漫道一路的辛酸。
原来在石窟文化兴起之前是儒家学者郭禹率先在张掖马蹄寺边治学边开凿石窟,而后历经战乱后商贸的繁盛一直延续到明末,跨越一千多年,且尤以隋炀帝时期的万国博览会最为闪耀。难以想象为了穿过祁连山下的一处通道取道凉州主持万国博览会,隋炀帝亲率的大军竟然损失近半,连妃子和亲姐姐都都冻死了,这牺牲精神不输给今天的任何高官了。隋炀帝也因耗费了太多民力征战西域诸国换取商贸繁荣,而最终覆国。弊在当代,利在千秋。与我们今天追求岁月静好的恬淡寡欲截然不同,古人可以不计代价拼尽全部身家甚至家国王朝去做一件事,不可想像。也正是商贸的繁荣才使得民间有财力在唐以后在敦煌的党河边寻一处崖壁用绘画和佛像表现他们的精神信仰和对前路艰险的祈福。
原来这条上路吸引过欧亚大陆多国的那么多客商;原来我们吃的胡椒、胡萝卜都从那条商路来;原来探路者不是在历险,而是付出生命和毕生的智慧;原来我们的祖先曾经那么开放,而我们今天总强调open-minded,其实并不了解开放背后的代价。
在疫情当下,我们坐在家里,温暖的灯光下,盘算着明天吃啥,跟谁晒晒吃穿日常。也许还是有人心寄远方,心中对梦想的渴望仍然像一团火一样依旧炽热,但愿你我也能被这火光照亮,照亮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