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之以往,移动互联时代虽然未必增加了人们沟通的频率,但一个极大的不同是,它使人们变得更加透明,比较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人们经常在朋友圈里更新自己的状态。比如很多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的规律是,睡前、醒后都要查阅一遍朋友圈,或点个赞、或发表个评论等,有点皇上“批阅奏折”的意味。也有那种三分钟更新一个状态的人,还有人时常感叹“我刷的不是朋友圈,而是存在感”。这些种种习惯、行为,使得我们在朋友眼里比以前变得更加透明。
诚然,互联网的“透明化”,使得人的需求越发个性化,似乎人们总是希望自己与别人不要太一样,随之而来的是,商家们也开始热衷于提供各种个性化的定制产品、服务。然而,我们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这个性化需求的背后,人们似乎变得越来越从众。比如,苹果手机一出新品,那些有消费能力的以及肾比较好的人,往往要第一时间更新……
80后刚入社会时,被人认为是非主流者,90后进入社会后,更常常被贴上“非主流”甚至是“脑残”的标签。那么,为什么会有“主流”、“非主流”的概念?正是因为人的基本心理、行为、需求、审美等有一定之规。而当人感觉不到“流”时,反而会失去主张,甚至就慌了。就好像上周五,1700多支股票跌停时,虽然股民们觉得极度悲惨,但发现自己处在“主流”时,心里瞬间好受了很多。
较早以前,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两位教授在超市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在超市内设立了一个可品尝不同口味果酱的摊位。当这个摊位摆放24种果酱时,约有60%的过路人会在摊前驻足;而阵列6种果酱时,仅有40%的顾客会停留。但在最终选择要买的果酱时,比例发生逆转:在光顾24种果酱摊的顾客中,最终只有3%的人掏钱,而30%的顾客在陈列6种果酱的摊位前购买了果酱。
这个选择性实验证明:人面对许多选择时,会变得更加茫然,以至于无法作出选择;但真正决策时,却更加从众。这就是为什么人面对丰富的菜单时,更易选择“推荐”、“人气”菜品。实际上,在我看来,这也是苹果仅凭一款手机走遍天下最重要的依据。
所以,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要清楚“你认为他的需要”不等于“他的需要”。就像家长总抱怨孩子挑食,可家长认为的需要就是孩子的需要吗?过多的不需要的选择,反而会令顾客说不;真正了解客户需要什么,从而给予更精准或更少的选择,可能反而会让客户满意度更高。
原创作品 版权所有 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