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看新时代的新农村建设,看姐夫的扶贫政绩,每一个人的日子都日新月异了。关于自我的认知,当然也需要提升,今日给我最大感触的好奇心日报一篇《在建立和维系健康感情关系这件事上,佛教能教会我们什么?》
文章讲了摒弃执念的佛教理念能给“我执”的亲密关系带来怎样的解答,一则是能够接受“预期错误”,二则是不要从自身角度出发看待伴侣,三是形成“目标相依”,这是维持长期关系的原则。这种理论自己倒是也接受过一些,让我更兴奋的是了解了佛教的核心是“万物恒变,包括自我”。
说起这件事,让我回想有三。我曾经问过我的一个佛教徒家庭的朋友,佛教的核心要义是什么,她说了一个我不太熟悉的词,也就忘了。不过现在我似乎认识到,佛教的核心,起码是关于自我认知的部分“自我恒变,摒弃我执”。另外,一位自称为神棍的朋友讲,她所认为的自我,是有外界反弹形成的自我,意思一致。还有,和朋友讲起,虽然他是一个自己秉持人的一生逻辑一致的人,但他也认同精神分裂者未来会活得更自在。
去年,第一次去体验佛教的冥想,也听朋友讲他第一次辟谷,都是断执念的体验,之前只是从“放空”这个层面去理解这一行为;前段时间,又从生物的角度去理解所谓的冥想是通过神经调节的方式,完成自我意念改变感受和行为的一种方式,而这种思维可以遗传;那么。今日理解冥想,集合生物视角和意识形态,它是一种自我恒变的塑造过程,和曾经的自己和解,和现在的自己对话,和未来的自己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