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除法的简便运算》课后反思

      今天我执教了一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例8《乘除法的简便运算》,本节课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1、 理解乘法运算定律,除法的性质,并能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2、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3、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分析、表达能力。由于时间及课程内容设置的关系,本节课并没有上到除法的性质这部分内容。

      在本节课中,我认为对学生读题能力的训练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不仅让学生记录体重的关键信息,并对关键信息进行了整理,但在这过程中,为了节约时间,有稍微忽视了个别孩子的“用列表进行整理数学信息”这一反馈,这是需要改进的部分。

      在进行25✖️12这道算式计算过程的探究中,学生能给出多种计算过程是令我惊喜的,所以我就用学生的生成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对7种计算过程进行分类,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学生很快都能根据“把数拆成两个数相加或把数拆成两个数相乘”来分类。但当询问到每一类简便运算分别运用了哪一运算定律时,学生对此有些不确定,尤其是说不出25✖️12=25✖️4✖️3,25✖️12=25✖️2✖️6,25✖️12=12✖️5✖️5所运用的运算律,大部分学生认为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这说明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理解还不到位,概念还不清晰,此时再让孩子独立思考已经无法解决问题了。虽然在备课时没有预设到这一情景,没有打算在此环节展开小组讨论,但学生的课堂反馈让我临时决定开启小组讨论,毕竟“静思不如群聊”,学生可以在集体的交流中获得更多的“灵感”。果然在小组合作之后,大多数的孩子得到了一个较为统一的答案,也意味着学生经过生生对话之后,理清了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的区别。这个环节占据了本节课大部分的时间,但我认为这个时间花的值得,不仅达成了我的教学目标,同时学生也进一步认识理解了乘法运算律。

      虽然本节课没有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但我认为在本节课中,已经完整地完成了一个大环节的教学过程,回顾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所有的时间都花得比较值得,学生参与度积极性都很高,是一堂我和学生都有收获的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