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依赖”,“依赖”意味着人格不独立,他们无法独立存在,需要他人的支持或者维持;他们常常无法想象,自己离开对方的支持之后会是什么样子。有关“依赖”,最极端的案例便是婴儿对母亲的依赖,如果没有母亲的支持,婴儿甚至无法存活下去,所以婴幼儿期的依赖是恰当的依恋。但这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而成人呢?那些人格不独立的人,一旦失去伴侣的支持,他们常常会失去勇气和自信;他们的依恋源于个人需求,有时候甚至是自私的需求。他们中有许多人只是一味地索取,只在意我喜欢什么、我需要什么,并不在意对方需要什么,这是一种病态的表现。
过度的依赖和索取,会让伴侣深感疲惫,甚至是厌倦。伴侣对他们的爱和欣赏会慢慢消失,甚至会离他们越来越远。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得这么依赖、无法独立?
比如,婴儿时期正常的依恋,却持续到成年。再比如,父母给的爱不够,或者给得太多。对此,马龙打了个比方,吃得少,人会饿,总想吃;吃得多,会对食物上瘾。对于两岁以下的孩子,马龙建议父母只给他们需要的,对于孩子没有表达的需要,不要过多给予。很多家长总是预先设想孩子的需求,或者不等孩子提出需求,就开始满足。马龙认为这样的做法特别不好,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依赖性特别强,因为他习惯了被给予。
如果一个人有严重的心理疾病或者童年创伤的话,也会导致人格依赖。马龙还提到母子共生现象。对于四五岁之前的孩子来讲,共生是必须的。但随着他们不断长大,开始跟母亲产生一定的距离,孩子年龄越大,跟母亲的距离应该越远。如果母亲为此感到受伤,她的反应可能会使孩子感到愧疚或者恐惧,孩子就可能放弃分离而继续依附于母亲,变成一个有依赖性的人。
当他们成人之后进入亲密关系,这种依恋、依赖倾向就会突出地表现出来。他们对亲密接触的要求似乎永无止境,每当他们认为自己被对方忽视的时候,便会感到被遗弃,就会愤怒,就会恐惧。他们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要求对方时时刻刻的关注。
既然人格不独立的人无法面对伴侣离开的日子,那么,当婚姻和情感发生变化的时候,他们是不是更容易做出不理智的行为,有可能发生的是抑郁、绝望的情绪,或者是在工作中和人际关系中“犯些错”,比如,拿孩子撒气等。
人格的独立可以营造更良好的夫妻关系,或者说,一段美好的婚姻是基于夫妻间人格独立的。因为想拥有美好的婚姻,夫妻要对彼此心存感恩,既有给予,也有回馈。而感恩之心就是在人格建立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
人格孕育于母婴关系。最初,婴儿认为母亲是强大的、全能的,他对母亲的需求像“暴君”,母亲必须随时满足他的所有需求。但随着婴儿的成长,他开始渴望独立,这时,对于母亲不再像以前那样依赖,甚至对母亲的情感有所降低。孩子再长大之后,他开始意识到,母亲不是全能的,她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并不能满足自己所有的需求,他需要独立去面对很多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之后,孩子开始在独立性上有所成长,并且对于母亲的感受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再像“暴君”一样无休止地索取,而是开始学会感恩。
“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最终能够学会感恩,那么他的人格就从依赖和索取,成长为独立和成熟。他长大之后,就能够和他人建立深刻、强大的爱情关系,这种爱情关系是基于人格独立基础上的。如果人格没有独立,建立起来的爱情就像婴儿,不断贪婪渴求,总是想得到对方的付出或者所有,却不知道给予。他们也无法明白,其实是需要先给予,才更值得对方爱。”
感恩是最深层次的爱情。如同婴儿的成长过程,在他逐渐走向独立的同时也懂得了对母亲的感恩,这是母子关系走向成熟和深入的一个体现。夫妻感情也是如此,人格独立的人才更懂得感恩,懂得感恩是夫妻关系成熟的体现,也是最深层次的爱情,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爱情。“感恩让我们知道,伴侣给了我们非常重要的东西,也让我们意识到,慷慨地给予他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会让我们更理解伴侣是需要努力才能做到慷慨给予的。”
保持夫妻(人际)之间的人格独立,懂得彼此给予,懂得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