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们聊到了迈出第一步行动起来、克服拖延症的办法以及如何坚持,朋友们都非常积极响应。但素,忽然有人提出了一个超恐怖的问题:如果到后来,发现我们努力的行动,不是我们想要的该怎么办?
以下是分析问题的严肃脸。
这里其实包括两个问题,一是你要知道你想要的是什么;二是你要知道怎样的行动才能达到你想要的。
先说第一个问题,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觉得这真可以算得上是宇宙第一难题了。无论是罗素的《幸福是什么》,还是黑塞《悉达多》,以及那么多的哲学书目,都是在探索人到底是想要什么,何况不同阶段人的诉求都是不同的。毕竟就连我们这些美少女,也是经常无法从一而终的,前一段时间还直喊王凯为老公,一看到姑父整容般的演技,立马就改叫赵又廷老公了。
所以,姐姐我的建议是,从来没有无用功的事,在没有想清楚之前也不要放弃行动。就像蔡康永的那段话:“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当然,如果能够把这段话里的15岁和18岁分别改成35岁和38岁,把“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更换一下主谓宾改成“出现一个很帅但要会英文的28岁男神”,就更棒了!
再说第二个问题,知道怎样的行动才能达到想要的。这里会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在已经知道的前提下进行行动的拆解,二是在不知道的情况下进行行动的拆解。第二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更加常见,唯一的办法就是莫问出路、只管前进,行动起来就好。
难道就这样漫无方向的行动吗?姐姐我的建议是先从你的兴趣点出发。
我的女朋友A,是一家国企的出纳。做过财务待过国企的童鞋都知道,每天就是各种报表各种人事。A是那种默默无闻也没有什么雄心大志的人,只是因为觉得工作实在太无味了也看不到出路,就开始寄情山水。她对各种老城区特别感兴趣,利用业务时间走遍福州的各种老城区。因为喜欢,所以她一直想把老城区画下来。因为这个兴趣,她开始学习素描、学习绘画的基础知识,然后试着手绘老城区。万万没想到,手绘画在圈内一呼百应,竟然吸引了200-300号人现场交流。小A现在每天的日子都很燃,除了手绘,也开始慢慢涉猎摄影、电视,甚至已经开始合作通过VR方式重现老城区的风貌。你看,兴趣是就像一条射线,由此辐射出来的人生充满了多种可能。
大家所熟悉的《10000小时理论》已经不再完全适用于我们这些有一定积累的美少女们,反而是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演化出的“技能迁移”理论——即同类技能,在需要进一步拓展时,只要具备技能的基本练习比如9000小时,掌握相关的新技能就无需再从头开始10000小时,而只要再完成剩余的1000小时——更适合我们现在学习的方式,即技能的缝合。一旦新的技能与我们原有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的实现了缝合,就会像每个胖子都是潜力股一样,塑造出不一样的自己。
所以,今天的小黑板是,如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先从自己的兴趣点出发。
PS:写完今天这篇,我很认真地思考了一下自己的兴趣点,瞬间醍醐灌顶,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了。于是我默默掏出了手机连上了饿了么。
因为我的兴趣点是做一枚吃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