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分享《整理家,整理亲密关系》这本书,本书是资深媒体人、生活方式研究者殷智贤写的一本关于如何从人的问题去解决家庭收纳的问题,在作者看来,所有看似物的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这也是这本书不同于市面上其他整理类型的书的很关键的一点。
我们学习整理收纳,实践整理收纳,要解决的不仅仅是物品的整理和归位,更重要的是居住在这个家里的人的生活观念、日常习惯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成员之间需求谁先谁后等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不从这些关于人的方面入手整理,物品即便整理的再整齐也会很快复乱。
比如未踏入婚姻殿堂的情侣,在同居之前以为同居是多美好的生活,等到同居才发现,热恋的时候有些生活习惯也因为两人并不朝夕相处而被忽视或者不以为意。等到同居或者结婚,往日为对方着想的心思就会为谁今天洗碗的争论所淹没,你耐着性子做完家务,对方却未必领情,因为他在自己原生家庭看惯了父母中理所应当做家务的情况。
因此,作者在这本书中就帮我们梳理了我们如何通过深情、智慧和执行力去营造一个呵护人心的空间,在此基础上对家中物品进行整理收纳,就会创造出一个完美的居家空间,每个人呆在里面也会很舒适。
家中负责收纳的这个人,一定要首先释放爱。我们在日常整理家的过程中,很容易就要求全家人必须服从你的安排,这个物品放在这里,用完就必须归位,殊不知你以为的合理位置对于他来说可能并不是,因此你也会因为他无法做到物归原位而抓狂。
本书内容从心、到人、最后再到物一共分为三大部分,也展示了作者想表达给我们的有了爱才有收纳。
1、心:了解爱,表达爱;
2、人:了解与你一起生活的家人;
3、物:各个空间的整理原则。
1、心:了解爱,表达爱
作者在这部分给我们描述了如何从生活方式入手找到适合自己的家居模式,你能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先从整理家开始,而怎么整理,要先从认识自己和家人开始。
通过回答作者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了解家人与否的问题,你会发现自己原来对家人的了解并不深入,家人的生活习惯、喜好。通过了解这些,再去问自己你对家的期望是什么,你是希望它只是个休息的地方,还是希望你的家人都能对这个家有归属感,觉得安心,可以获得必要的生活物资、照顾和情感满足。
和睦是我们中国人的家庭观,君子也讲究“和而不同”,但是我们很多人的家庭关系会演变成一方想改造另一方以符合自己的标准,改造不成则关系破裂。这便是很多家庭关系不和谐的最重要的因素,“和而不同”指的是有适当的关怀,但不要干涉,划出合适的边界,给彼此自由呼吸的空间。
这部分作者对整理两个字做了新的解释,也让我有了新的体会:
整是调整、修整,是为每个物品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这个恰如其分便和主人的特质有关,不会同时适用于其他人;
理是管理、梳理,是建立并维护某种大家都认可的秩序。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安排好家里的各种物品,应该也不太知道如何安放好你生命中的每一个人。
2、人:了解一起生活的家人
我们做收纳的目的是希望拥有一个家人都喜欢、令人舒适的家,因此在整理家之前,要先明白家中成员每个人的需求都是什么,虽然我们不能保证每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但是最基本的需求尽量照顾到。
如果你与长辈同住,你们生活的大背景不同,对物品的持有方式和理念也不同,你就要尊重他们的喜好,尊重他们由于在物质匮乏年代沿袭下来的对物品的占有,做到理解、尊重、不打扰。
如果你与伴侣同住,那么对于家里物理空间的占有往往由两个人对关系的态度来决定空间占有的大小,而整理衣橱的过程也能让你看到近期两人的亲密关系发展如何。
如果你有孩子,就要考虑怎样最大化给他成长的空间,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不言而喻,整洁的环境有助于形成自尊自爱的人格,在家居收纳上也要适时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和生活自理能力。
了解了与你同住的家庭成员的特性之后,我们就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整理的过程中。整理家的过程,可以让你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忽视了的变化。
3、物:各个空间的整理原则
收纳的时机可以是一次性节庆式整理,也可以是每天花20分钟的小整理。把时间细分其实也是回顾的过程,可以让你思考某样物品多久需要整理一次,比如一周整理一次冰箱,半年整理一次药箱。
制定好整理目标之后,我们就可以按照家庭区域进行整理。这部分内容在每次写专题整理时都有详细写过,就不再赘述,但是作者对于每个区域的收纳原则总结得很到位,可以借鉴。
客厅的整理核心是灵活和美观,既可以随时招待客人,也能让家人在此处放松。
厨房的整理核心是易于清洁,确保安全和卫生。
衣帽间和卧室主要用来存放衣物,因此收纳原则是取用方便和分类清晰。
过日子过的都是心,所有的物都是用来走进所爱的人的心的,也是为了温暖彼此的心,这也是近藤麻理惠老师强调的要留有心动之物在身侧的原因。希望我们都能借由整理物品,整理好自己的亲密关系。
--END--
过·往·文·章·精·选
(点击蓝色字体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