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寒假,我读了五本书,分别是广东潮汕程锐刚老师的《抵达优质教学的心灵物语》,张中行先生的《作文杂谈》,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读第二遍),范梅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百岁老人日野原重明医生的《活好2》。
每一本书读完以后,我有详有略地写了阅读的心得,有的还记了阅读的笔记。读《活好2》是参加印象笔记微信群的读书活动,所以写了三千多字的书评。百岁老人日野原重明医生心中有热情,眼中有温柔,他有永远的精神家园,他曾经担任内科医生、主任和院长的圣路加国际医院;他既有充满关爱的家人,还有远方,有自己的梦想,他既有陪伴者,还有自己的团队,有全心全意的努力,还有满满的成就感,确实可以称得上一位十有老人。这本以老年生活为主要内容,以老年人为目标读者的书也是非常精彩和丰富的。
程老师的书是一本纯纯的自我之书,其中关于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内容非常精彩。或许是因为过于自我,本书似乎缺乏读者意识和对话性,产生了一种自言自语的局限。
张中行先生的《作文杂谈》,我曾经不完整地读过电子版。这次买到了二手的纸质书,完整地重新阅读。本书最大的优点是体系性,观点非常明确和突出。问题是写作对象非常不明确。虽然是写给初学者的入门书,但是所举案例都不是初学者的,而且老生常谈太多,所以小学生和初中生未必适合阅读。
这次读书印象最深的是第二遍读阿德勒的书《儿童的人格教育》,我忽然明白我的性格弱点是怎么来的了。
这次是在和家长共读《正面管教》一书以后,我觉得需要重新理一下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同时思考一下自己的个性成因。这样的阅读背景使得我将重新阅读的目标锁定以下一些内容上:在教育管理的基础上,如何理解孩子的不良行为(这些行为往往与孩子的性格特征及其成长背景密切相关,所以理解后者非常重要,这些都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其次,还有大概念——社会情感。阿德勒认为,社会情感对于个体的终身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方面,第一遍读得比较认真,其次加入了自我的体验的成分,所以觉得特别有收获。读第一遍的时候,有些迂腐停留在辨析概念的咬文嚼字层面,所以收获了许多的怀疑。我想,接下来的阅读,要再读几本阿德勒的书,做成一个主题阅读。
范梅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将“教学机智”作为大概念,剖析了教学机智发生的具体过程和相关要素,他的观点既有形而上的教育哲学思考,也有形而下的实践智慧,或者说从教育哲学出发直指实践,具有一种综合性,所以能够串联以前阅读的诸多教育学的论著,非常具有启发性。范梅南将“反思”作为大概念,行动前(反思后的计划也是一种反思)、中、后的反思,拓宽了反思的涵盖的思考内容和形式。
范梅南对于理解的分类,非判断性理解,分析性理解,形成性理解,可以和《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的理解概念对照阅读。不过,我觉得范梅南似乎对于身体智慧或者情感智慧谈得有些不够深入吧。不过,他的论述更多地是针对教育教学行为来展开的。特别要倡导一种去运用的阅读,做中学能够提升阅读的效率,而且将阅读与生命成长相关联起来,这是非常震撼人心的,让人欣喜若狂的阅读事件。这次重读阿德勒的书和以前读郝明义先生的《越读者》都有这样的体验。
可能是做笔记之后的效果,2012年注册豆瓣,2018年底加入印象笔记,做读书笔记,遇到问题及时检索,查询,这样的阅读就更加精确了,不至于读完就扔掉。
寒假,还得到了湖南师范大学刘尔笑老师的推荐,在B站上观看了北京师范大学孟琢教授的《论语》讲座,也是非常惊艳,能够将以前的阅读全部串联起来。孟琢教授讲解《论语·学而》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孟琢教授指出,这三句话可以说是孔子的一生概括。这句中的“悦”与“乐”有什么异同?悦是读书攻破疑难处、实践仁爱的心开意解,而乐来自与志同道合的学生的彼此感发的快乐。虽然夫子周游列国,屡屡受挫,但还是那么执着而又快乐。朝闻夕死,或许,求道和弘道的生命体验就是“孔颜乐处”的真谛。
我曾经跟学生讲一个观点,人是依靠已知来学习未知的。诠释学有一个理解的循环的观点,大概的意思是,人是通过建构整体的大概念才能解释局部的小概念的,这与皮亚杰的同化和顺应理论有些关联。
以后的阅读习惯似乎要改一下。首先要加强阅读的目的性,要锁定大概念或核心概念,要不断追问自己,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这本书与你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其次对于一些值得阅读的书,要多读几遍,可以尝试速读,或者第二遍,带着问题去读,或者读完以后将核心概念,大概念画出思维导图。人越是读得多,越是要运用你的阅读去理解新的知识,去建构自己的理解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