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期间,留宿好友家。晚饭后,友提出去金鱼巷走走。他说那里人多,不好停车,于是我们便打的前去。
没几分钟就到达目的地,那里早已经人头攒动。虽经常来泉城,真正好好走走这些小巷,记忆里次数极少,更别提慢走慢聊了。一路走,友边说起金鱼巷的前身。它原是宋代进士福建转运使谢仲规在此建宅,因年久宅废,其后代于原地建一祠堂,上有一匾,书"金鱼世第"。据史载,自唐始,三品以上官员着紫袍,佩金鱼袋。谢仲规及其后代均是高官,此巷因此得名。解放前,这里巷口有家电影院,陪伴泉城人度过那段流金岁月。如今,整修后的巷子更加宽敞洁净,热闹如初。
夜幕早已降临,四面八方的人慕名而来,华灯初上,金鱼巷别有一番韵味。
一路走走停停,沿途许多当地名小吃:土笋冻,麻花酥,菜头酸,春卷诱惑着你的味蕾,年轻人排成长队,只为满足自己对美食的好奇。
可是最吸引我的还是那袅袅如清烟的南音。几位年纪不大的小女孩虽唱腔略显生涩,依然难挡人们欣赏的热情。尤其一些老人,搬着小桌长凳,听得津津有味,十分入迷。有一些年轻人也停下了急走的脚步,侧耳倾听,不时窃窃私语,或许在互相询问歌词的意思吧?
作为"御前清音"的古音乐"活化石",在大时代背景下受到冲击,其受众日渐缩减。为了抢救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很明智,采取了很多措施:有的在一些学校设立南音为乡土或校本教材,有的在一些幼儿园推广闽南语和南音特色教学,有的利用媒体资源推广宣传普及知识。经过一阶段的尝试,成效喜人,越来越多小孩子和年轻人也喜欢上了它。
欣赏南音,你会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即使你不懂闽南语,你依然会被这古老的音律所打动。曾听闻,有一日本民间访华团来泉城,当丝弦声落,所有人竟然落泪,他们感慨:世间竟有如此妙音,让人脱离凡尘之扰。
记得自己小学初中时代,居住的小城有许多南音社团,每到传统节日,人们赶集逛街时,这些社团会在临街店面搭起场子,吸引无数行人驻足聆听。尤其是在那个娱乐匮乏的年代,足以称得上是精神食粮,一时风光无限。而所谓的场子,就那么简单:几位拉丝弦的师傅,一位唱词的主角(大多是女子)。小学班里有位女同学就是一家南音社团的主唱,每次课余时间,我们都拉着她不放,让她清唱几段才罢手。
南音的演唱保留唐以前传统唱法,其主要乐器洞箫也称"尺八"。日本有个专门收集民间乐器的博物馆正仓院保存了唐制"尺八",据说是中国隋唐和南宋时期传过去的。
南音演唱的古汉语,即使地道的闽南人也基本无法理解,但大家还是喜欢它,它如同泉城一张无需推介的名片,更是旅居他乡游子思念栖息的精神家园。
余秋雨曾在《文化苦旅》里评价新加坡这个国家,说它现在不被老牌讲英语的国家认可,在世界上也没有一个文化的平衡点,对于它的国民来说,是极其悲哀的。
我庆幸,故乡的南音后继有人,庆幸我们在若干年后,依然能与自己祖先的精神相通,让它浸润我们的灵魂。
一条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巷子,让人深深迷恋,泉城的每条小巷都有它独有的故事,想探寻它的魅力,得花上好几日慢慢品味。
最后,让我们来碗最纯正的雪花膏吧!
2018.11.10.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