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读完了周濂老师的西方哲学入门读物——《打开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学课(上)》。30万字的书,我几乎在一周就阅读完毕,还用一周内写了一份简单的读书笔记。最关键的是,做这些的过程完全是甘之如饴。对与非专业非爱好者来讲,我觉得这完全是因为周老师的书(课)写(讲)得十分精彩。
这本书的内容基本来源于周老师给学生们上的哲学课,风格举重若轻,娓娓道来,十足亲民。一堂哲学课能在小白们的认知与体验边界找到一个舒适的位置,用通俗晓畅、意趣盎然的方式表达出来,还能不时在这个位置的上方进行拉升,留一些空间引发大家去思考,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好学者表现出来的劲道与功夫。
看完“上”,哲学这道神秘、艰涩、深沉的门似乎以某种轻盈的方式给轻轻打开了,使我们窥见了其中的迷雾与魅力。非常喜欢周老师在评价哲学这门课时说的——哲学是无用之大用。哲学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与视角,哲学家的理想、德性与智慧,似乎已经离被现代工具理性操控而变得急功近利、浮躁狂妄的我们太远了,有时候,我真怕再不去读一点离自己“远”一点,“无用”一点的书,自己会被焦虑与无趣折磨死。还好,还有人愿意去研究我们的古人智慧,至少主观上谦卑地学习并试图承接他们留给我们的思想信念。
苏格拉底自知其无知,他终其一生都在实践关照灵魂,审察人生这件事情,还有许多许多的哲学家也如同苏格拉低一样,他们把精神价值的提升看得比追求名利生活重要得多。也许,今天的我们在拼命追求物质生活的背后,就是因为缺少这份对精神能量的关注与体验吧。
我们受到的几十年教育,已经习惯于问“这个事情有没有用?做这件事有没有好处?付出这么多值不值?” 现在突然觉得已经失去了纯粹因为好玩,因为好奇而不问结果去专注于一件事的愿望与能力了。于是,发觉人生的底色已默然变成了苍白与无奈。现在拿到一本“无用”的书,一门“无用”的学问,想借此看看在一种崭新的视角下,会不会给我们乏味而充满防御性的人生带来一种好玩又有益的内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