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不是个体的自私,是基因的自私,是基因想要存活下来。草履虫向更适合自己的没加盐粒的水滴移动,就是一种趋利避害,这到底是虫性的扭曲,还是虫德的沦丧?
前面有篇文章我写到个人认为人是善恶兼有之的,从古至今,人类都是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其实,带着“趋利避害是人性本能”这个关键字句去知乎搜了下回答,关注的人不多,所以回答的人也不多,但一个个看下来,也能令我有所启发。其实,作为高级动物,人本来就是要趋利避害的,要做能让自己过得舒服的事,这是天经地义的,只不过人是有思想的,能反思的,群居性的动物,这就决定了人是要为他人着想,趋利避害也要掌握一个度。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为了生存下去,我们人类从一开始就懂得趋利避害,住在山洞里躲雨避寒,猎杀野兽作为食物给自己充饥,为了躲避野兽的攻击,先把野兽杀死,这些都是人作为动物的本能,越是低等的动物这个本性表现得越明显。而我们作为群居动物需要和其它社会成员合作,那就需要多去思考如何在追逐个人利益的同时不侵害他人的利益,这就是道德约束。
其实在你做出善或者恶的行为时,你的内心已经在逐利和不逐利之间作出选择了,一味追逐自己的利益,损害其它物种的利益,这就是恶了,很多时候行善不过是多为他人着想而已。
而别人看到的你的善与恶,有时并不是真正你自己想成为的那样,有时会无心插柳柳成荫。
最近在看李敖的《北京法源寺》,其实这本书还是樊登读书会抽奖活动是抽中的书,到了好久,没拆封过,最近才在复习间隙打开它,才读完两节,就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开篇后那位法源寺主持和康有为的对话,就在讨论如何界定善与恶:
康有为:存心善,便算善,才算善。心不善而为善,为伪善。
佘法师:行为结果为善,便是善,才算善。但有善因与善行之分。没有行为的善才是伪善。
——摘自原文人物观点
主持觉得人的思想非常复杂,只要有了善行,得出了善果,那就是种善行,便可认为是善,我以前认同康有为的看法,觉得心里没有善念何以为善?现在想想,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若是因为这“无心插柳柳成荫”而使主人翁萌发出了善念,这也算是善的一种吧!
要生存下去是动物的本能,这也是人的基因所给予人类的特性,其实趋利避害也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只不过现代社会急功近利,人们过度追求自身的利益,才让大众“谈利变色”,看待事物不可绝对化,保持中庸之道,适度原则,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中前进的,有时可以相互转化,就看你能引导它转向何方,善与恶也在这许多个一念之间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