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腾飞
英国奥斯特大学孔子学院
我12岁之前的童年时光绝大部分是在青岛市下辖的一个叫“温泉”的小镇度过的,因此镇自古以来有天然温泉,故而得名。
与中国那些自然古老而又最纯朴的村镇一样,它从土里生,从土里长。
某天你打开窗,翠屏燕语春气软,麦青鸭声一片,杏花混上姥姥家樱桃的香甜味,你知道这是春天来了;
桃子杏子的味道之后萤火虫一点一点亮起,西瓜用凉得刺骨的井水拔一拔,你知道这是夏天到了;
秋天山峦线条起伏清晰,远山金红脆黄得一气儿秋色连波,雁群成行,潇潇凄凄,清清瑟瑟,这是万籁俱寂的秋天;
忽然冻得手脚疼痒不止,水果要在热炕头使劲捂一捂,姥姥赶制的棉袄配上雪呀土呀风呀,你知道这是漫漫的冬天。
温泉镇自然有温泉,它像一双永远澄澈的眼,灵气万千,它给了人们土里土气之外可以静沐享浴的欢悦,
但只在东温泉一村,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了镇中心,也因有温泉的缘故,附近设立了疗养院也驻扎了部队。
在胶辽官话青岛即墨崂山一带方言里我们并不称其为温泉,我们一直叫“汤”。
在土里土气,牛羊鸡鸭遍地的村镇,烦劳的农事活动要从春天一直持续到冬初,而洗汤这种彻底洁净肌肤的活动自然要等到农活忙完一段时间后,人们大抵攒够了足够的灰尘和土腥味才可以去舒舒服服得洗一个痛快淋漓
正如“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所以,洗汤竟是一件大事。
幼时有三件极乐之事:放寒暑假,摘姥姥家的樱桃,夏天水库畅泳捉鱼摸虾。
而夏天一般是不需要洗汤的,在大人的带领下,水库,河流是男性的天地,而家里的大盆大缸被烈日炎炎的燥热晒够了一个上午之后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也可以趁着中午头去掉衣衫,以天地风云为庐屏,赤条条光溜溜在家洗个痛快。于是,除去夏季跟着大人洗汤泡温泉也成了春秋冬三季之幸事。
有记忆的前几年温泉汤池都是开放式的,360度无死角,全方位直播,唯一有隐私的则是大浴池中砌出了墙壁,用肌理各异碧绿金线的方块大理石砖或者绿瓷砖镶在池底和四周,被水一浸泡,有一种特殊的美感,即便如此,小时候仍是比较不喜欢洗汤的。
一是因为汤池水富含矿物质,是极其齁嗓子的,无论池深池浅,偶尔喝个一两口也是翻江倒海,真真正正是“没齿难忘”;
二是水温太烫,一般是七八十度的水放出来稍稍加凉水中和一阵,但毕竟小孩子和大人体感温度并不一样,一样的水温大人觉得舒服孩子却要先挣扎哭喊一会儿;
第三,也是最主要的一项是男孩子洗汤自然一般是爸爸爷爷带着去洗,洗汤前妈妈肯定会来上一嗓子:给他使劲搓搓,不许留一点灰泥。
于是,男人的手劲儿大似乎带着一种使命性的必然,搓得男孩子们哭天抢地抹泪喊叫,搓澡巾用力在孩子细皮嫩肉的肌肤上搓过之后身上必然是赤条条一道道杠子,又是疼,又是辣,又是烫,分不清是肤痛,水咸或水烫。
稍微长大一些了,洗汤就慢慢没有那么痛苦了,一是可以去姑父单位蹭锅炉温泉洗一洗,恒温恒湿,但是还是要爸爸或爷爷带着搓澡,手劲儿大还是让人爱恨交加;再大一点,可以完全自己洗汤了,脱离了大人,自己慢慢泡慢慢洗,于是汤才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汤,也有了温泉的味道。
研究生就读于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的西南大学,学校在嘉陵江畔巴山缙云山山麓的北温泉镇,也有温泉,有幸泡过,但是感觉不太一样。
一是温度没有老家海水汤泉那么高,水也并没有老家泉水那么咸,多了平和之气;
二是周围山水林木环绕,大有蓉渝灵秀之气,不像北方粗野冷风硬梆梆之感。
出国后就几乎没有泡过温泉了,前几天趁回国手术休养期间,又和爸爸一起泡了一次温泉,父子相互对搓,虽然手劲儿谁也不差过谁,但当年被他搓澡搓得皮疼肉疼的那些个感觉也随童年一起消失了,温泉也早已经变成了一种资源和消费,再也没有了过去那种只属于本地人和小众资源下那种“平生为爱西湖好”或是“当时我自爱桐乡”背后的烟火气或是尘土气了,而是大有“归来却似辽东鹤”,或者“今日桐乡谁爱我”之怀。
于他人而言,温泉二字是一种享受;于我爷爷和祖辈而言,温泉二字那是故土;于我父亲一辈而言,那是故乡;于我而言,那只是祖籍。
毕竟我知道,那是只可能也是只应该存在于记忆中一去不复返的童年,那毕竟是烟柳麦浪蛙声鸣蝉秋虫冬雪下那么一股像眼波一般汩汩涌动的汤泉了……
-END-
本文作者孙腾飞,青岛人,90后的前奏。曾任青岛日报社实习记者,现任中国国家汉办驻英国奥斯特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师。自11年至今先后于中国新疆、泰国和英国多地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