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拿得起的是能力,是解决问题能力,具体对策是全分类应对,也就是预设各种可能性,提前有应对方式,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放得下呢,放得下的是情绪,是不合理想法,是贪嗔痴预期,具体对策是接受现实和接受局限,所谓“接受是改变的前提”。
举个生活例子。
下午外出,看到车子很脏,前几天下雨被溅上一车雨滴,想去有自动洗车设备的加油站做个免费洗车。
在去加油站路上其实有些拿不准,因为最近加油是在其他加油站,不知道可否在这里享受免费自动洗车,因此分类应对无非可以或者不可以罢了。
过去之后,询问情况得知不可以,因为那个加油站没有洗车设施,也就没有洗车优惠券,这个加油站上次给出优惠余额也不足了。
这时候,就是没戏了,不能进行自动洗车了,这自然就有失望情绪。
要放得下这个失望情绪,对策就是接受现实的没戏。在现实出现之前,全分类是有戏和没戏两种,应对则是相应接受。
只不过,理论上的分类和应对容易,毕竟这是大脑里的逻辑推理,不是事实。一旦事实出现不顺利情形,再是有应对方式,也会感觉不舒服,容易出现负性情绪。
因为,人性就是贪嗔痴,贪婪欲望,失衡比较,固执己见,人性有着牢固的不合理想法,绝对化,过分概括化,灾难化。这时候,不如意现实出现,上述想法导致消极情绪,表现为放不下。
为此,对策是强化接受现实的意识,现实最大,好比打牌,抓牌之前希望有各种可能,最好是好牌,不过一旦抓牌结束,再是不好,也不会扔下牌不玩吧,这就是接受现实。
接受现实,就是现实没有走出来之前,可以各种分类,一旦走出来,必须无条件接受现实,这才能放得下。
对策之二就是接受自我局限,承认自己是井底之蛙。这些局限包括时空局限,自我中心局限,人格气质类型局限,情境局限,这些局限不是个人意志力可主宰的,必须接受与承认。
一旦真正接受现实,接受局限,就不会为最差情形的类别搞坏情绪,因为最差也是一种分类,最差也是可能的现实,最差也是自我局限的可能结果。
当可以坦然接受现实时候,才能情绪稳定,才会心无旁骛,才能理性应对现实。
做自己能力圈范围内的事,这不是消极,不是无能,不是颓废,这实在是放得下,正因为放得下,反而可能促进拿得起。
说下自动洗车故事,当说明白情况后,店员主动提供了一次免费洗车机会,当然建议以后来这里加油。坐在车里接受自动洗车服务,体验自动洗车的暴风雨模式,感觉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