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2017年也进入了最后一个季度,突然想总结一下我的十年。我的十年有哪些可以铭记的事情,又有哪些是值得反思的经历呢?
十年前的2007年,我记不清有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了,因为我即将在2008年开始人生第一个色彩斑斓的阶段。而这将遮掩过去所有的平凡。
2008
我的过去十年,要2008年开始说起。
2008年,机缘巧合,我结识了一群优秀的网络写手,以及一群运营论坛的90后同龄人,我们开始携手创业,并迅速缔造了一些卓有成就的成果。
90年出生的我,算是90后里最大的,那时候相对同龄人,我又是比较博学和有想法的。我们一起创办了90后写手网,后更名90后中文网,并以此为平台吸纳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网络会员,论坛管理层和多数骨干会员都是文采飞扬的文艺青年,是以写作为主要能力的一群小伙伴。

我们以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想法开拓那时候尚且有一丝新人创业空间的网络世界,我们输出自己希望别人看到的想法,我们用自己的平台传递着我们的心声。我们是最早的一批90后论坛,90后墙壁,90后蔓延,90巴士,这些名字异常的活跃,甚至出现了几万,十几万的90后会员。
那时候一些擅长炒作自己,家庭条件优越的年轻人,已经开始挂出各种各样的头衔,未经历练的我心中甚是钦佩,但经历过那个阶段,当我真正成长起来,甚至超越那个群体的巅峰,才觉得我们终究还是孩子,并没有几人真正拥有可以夸赞的资本。
2009
2009年,或许是出于自己内心的不安分,我开始跳出网络论坛的局限,试图出版实体杂志,帮助优秀的作者把文字变成印刷品。出书,出杂志,这对于年轻的文学创作者来说,是无比的荣耀。
当时我一直担任论坛版主,我有机会通过网络第一时间看到各种优秀的年轻人创作优秀的文章,就像我的好朋友乐文城,李熠瑄,当年他们就是我在论坛里最看中的写手之一,时至今日我仍记得发现他的时候那种惊喜。

我和乐文城都只有18岁,我在读高中,成绩中等,不安分的希望自己能够一边读书,一边创造一些不同凡响的成果。而乐文城成绩优越,却果断从高中退学,像韩寒一样,他开始职业化的文学创作。李熠瑄那时候更是只有17岁,我一直把她当做小妹妹,但她的能力和文采从来不输给任何人,只要她愿意任何重任她都有可能肩负的起来。

在后来的几年里,即便当时他没有一分钱收入,可他也坚持了多年,这是让我异常钦佩的。而我也为之努力了多年,我固执的认为优秀的人,一定需要优秀的平台来推动,而我的使命从推动自己,变成了为优秀的人寻找机遇。我为自己想了一个名字,90后文学星探。
作为90后文学星探,当我费劲心血,拿着众多我喜爱的文学作品寻找出版社的时候,一盆盆冷水泼过来,终究太年轻了,无论是我还是那些作者,我们无力抗衡资本,抗衡人情冷漠。于是我选择了更大胆的道路,出版自己的杂志,并且是要正规发行全国的。
那时候我通过李熠瑄的引荐,我孜孜不倦的学习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我开始接触西方的文化,她让我接触到了吸引力法则,我开始努力的通过加强自己的执着来促使这事情不断走向成功。可以说李熠瑄给了我最初的一个蜕变的契机。
有人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可能吸引力法则就是这样。虽然我只是高中生,但是我那时候的一腔热血,是任何人也要为之动容的,我真的开始吸引到好的事情。我逐渐筹备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集合了很多小有名气的90后写手,也和李熠瑄,乐文城还有很多朋友一起,组建了统一管理的编辑团队,那时候我成长为整个杂志事件的推手,策划人。
2010
后期更幸运的是,我竟然通过网络就找到了合作商,西安那边的文化公司在没有见过我,也没要出方案的情况下,选择了信任我,开始投资我们的团队去做杂志这个事情。






经过几个月的排版筹备,印刷样刊等环节,终于在2010年成功的做出了中国第一本90后文学杂志,并且全部成员均为90后的孩子。如果不太谦虚的说,这是一个历史上的创举,让我想到了当年的新青年杂志。我们的这本杂志,命名为《深蓝》。如果你曾经在报亭,书店,看到过她,那么真是我的荣幸。就像是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深蓝》至今仍是我人生中第一个珍视的成绩。

除了杂志的成功出版,2010年还有一个事情更是在我的一生中尤为重要。其实,应该是2009年底就开始了。我因为家里的要求,参军入伍,结束了学生时代。
虽非我愿,却也无可奈何。我一边在军营里度日如年,一边远程遥控着杂志团队的正常运行,具体事务只能由李熠瑄他们来负责。每期杂志邮寄到军营,我都异常兴奋,忘记了军营的苦闷和伤痛。
时代的大背景毕竟已经变化莫测,实体杂志其实早已经开始走了下坡路。《深蓝》杂志拥有不错的口碑,但终究没什么利润可言,对于投资人来说,给我们的时间不会太长。于是杂志在发行半年之后,还是停刊了,自此没有继续发行。当杂志停刊时,我并不是第一时间知晓,朋友们知道我对于杂志的感情,没有忍心告诉我。最终因为迟迟不见新一期的动态,才被迫让我知道真实情况,那时候一时冲动险些自胸口喷出血来,这实在是太过于沉重的打击。
而当时热爱《深蓝》读者们,仍然不断的寻找杂志。甚至两年三年之后他们也不清楚为什么买不到深蓝了,还有人联系到我问我杂志的后面几期哪里可以买到。
虽然没有一直做下去,但是我们其实是成功的。那半年的杂志,让很多年轻的写作者梦想成真,他们登上了杂志,有了读者的追捧,甚至得到了真正的出版机会。他们其中的一些后来签约了出版社,成为了真正的作家。这是我一生的荣幸,我曾为他们的成功努力过。这也是我最初的重要成绩,我兑现了自己的使命。

十年后的我,成为了道教名师梁兴扬道长的俗家弟子,久经磨砺,不在是幼稚的少年。也不再是写手,文字仅仅变成了我表达情感的工具。
2015年我进入了教育行业,开始和著名教育家胡中海老师学习,并于2016年起担任承德富强口才学校的校长。此时,虽然和文学事业不同领域,却仍都是文化事业,都有传承文化的重任,与我而言,正是殊途同归。
90后的我仍然年轻,仍然是为人瞩目,却比当年少了分锐气,多了成熟。
当年的朋友们,也都各自经历过不同的风雨,而今也都大多事业有成,能够独当一面。大多数朋友如今都已经成家立业,忙碌于各自的生活,这其实也很让人羡慕。
如今的我已经成功的把自己从文艺青年,变成了大龄单身男青年,没有女朋友,没有成家立业,还可以偶尔浑浑噩噩。单身待解救ing
我坚信,我们之间的情感,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转移。你们,是我的独家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