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末,80年代初,已经教了3年书的高加林,被大队书记的儿子顶掉了民办教师的位置,被迫回乡务农。一直暗恋他的同村姑娘刘巧珍对此又难过又高兴。
难过的是,她替加林叫屈,吹拉弹唱样样都行的加林再也教不了书了;高兴的是,她终于和加林站在同一地平线上,加林的眼里能够注意到她。
面对巧珍的主动表白,加林一度很矛盾,他是有野心的人,梦想着有一天能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与没有文化的巧珍结合,无疑会将他一辈子拴在这块黄土地上。不过,巧珍俊俏的外表和火热的情感,最终还是慢慢融化了加林的心,在爱情的滋润下,加林慢慢适应了庄稼把式的生活。
因为二叔的关系,加林被走后门安排在县委大院当记者,与高中同学黄亚萍重逢。他们俩在高中时就很谈得来,加林的才华让黄亚萍倾慕不已,感情的天平慢慢倾向了加林,她毫不犹豫断绝了与张克南的恋爱关系,向加林靠近。
加林也很享受与亚萍在一起谈诗歌,谈理想,谈文学,而与巧珍在一起时,说的都是家长里短:庄稼长了多高了,老母猪生了几个崽……。他也很憧憬能和亚萍一起到江南、到南京这样的大城市工作。
他思虑再三,狠心地约了巧珍见面,并说明了心意。巧珍如五雷轰顶,肝肠寸断,最后只说了一句:你不知道我有多爱你,就转身走了,并很快嫁给了一直追求他的老实小伙马栓。
黄亚萍前男友的母亲,因气不过自己的儿子被甩,写了封检举信到纪委,揭发高加林的工作是违规安排到县里的。高加林被处理,又再次回到乡里当农民,德顺老汉说巧珍是块金子,而加林把她当土坷垃扔了,就在加林回来的这天,她还苦苦哀求大队书记,再给加林一个教书的机会。加林听了泪流不止,长呼一声:“我的亲人啊”。
@极昼之光有
花了两天时间又重温了路遥的《人生》,这部小说自带时代烙印。如果放在今天,城乡差别已不大,劳动力也能自由流动,故事发生的背景已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可以轻易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到哪里务工都可行。
对于高加林的选择,如果从进化心理学角度解释,又不难理解,人们总是追求伴侣价值高的一方。黄亚萍明显在学历、家庭环境方面占有优势,长相上也不输于巧珍,综合起来对高加林有更强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也让他那么快就做出了选择。
而巧珍在加林和马栓之间作选择时,也是选择了具有更高伴侣价值的加林,他有文化,在身高、长相、智商方面要明显高于马栓,没有文化的巧珍喜欢有文化的人,只有失去了加林,她才看到马栓的存在。
如果加林和巧珍真的生活在一起,他们幸福吗?文化上的差异也会慢慢变成了他们之间鸿沟吧。